撰文/杨文武
哮喘是一种由气道慢性炎症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随着医学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哮喘管理的新趋势。本文从中医调理与西医治疗两大方向,为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康复指南。
一、西医治疗:精准控制气道炎症
西医治疗哮喘的核心是“抗炎+扩张气道”,通过药物快速缓解症状并预防急性发作。
1.控制药物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通过抑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需长期规律使用。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可松弛气道平滑肌,与ICS联合使用(如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可显著减少急性发作。
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阻断白三烯介导的炎症反应,尤其适用于运动性哮喘或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患者。
2.急救药物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吸入后数分钟内起效,用于急性发作时快速缓解气道痉挛。
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与SABA联用可增强疗效,尤其适用于合并慢阻肺的患者。
3.生物制剂
针对重度哮喘,如抗IgE抗体(奥马珠单抗)、抗IL-5抗体(美泊利珠单抗)等,可精准阻断过敏反应或嗜酸性粒细胞炎症,但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西医治疗要点:长期规范用药,避免擅自停药;定期监测肺功能(如FEV1、PEF)及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识别并规避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毛发)。
二、中医调理:标本兼治,改善体质
中医认为哮喘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辨证分型与方剂
寒哮:表现为喘息气急、痰白清稀,常用方剂为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细辛等),可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热哮:表现为喘息气粗、痰黄黏稠,常用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等),可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缓解期:以补肺健脾益肾为主,如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增强免疫力,六君子汤(党参、茯苓、陈皮等)改善消化功能。
2.特色疗法
穴位贴敷:在三伏天或三九天将白芥子、延胡索等中药贴敷于肺俞、定喘等穴位,通过药物渗透与经络刺激调节免疫,临床验证可减少冬季发作次数。
针灸与推拿:针刺列缺、足三里等穴位可宣肺平喘,推拿按摩肺经、脾经可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
中药雾化吸入:将黄芪、丹参等提取物转化为微米级颗粒,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快速缓解咳痰喘症状。
3.食疗与运动
食疗:脾虚痰湿者宜食薏仁粥(健脾利湿),肾虚者宜食核桃(补肾纳气)。
运动: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可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肺通气功能。
中医调理要点: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急性发作期以西医为主,缓解期结合中医调理;避免食用辛辣、生冷、易过敏食物(如海鲜、芒果)。
三、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提升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可实现“1+1>2”的效果。
轻度哮喘:中医外治(如穴位贴敷)+西药按需吸入SABA。
中度哮喘:中药调理(如玉屏风散)+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如LABA)。
重度急性发作:西医急救(如静脉激素、无创通气)+中医固本(如独参汤鼻饲、针灸内关穴)。
四、患者自我管理:康复的关键
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肺功能,调整治疗方案。
环境控制: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清洁床单被罩,减少尘螨滋生。
心理支持:哮喘患者易焦虑,可通过冥想、深呼吸或心理咨询缓解情绪。
哮喘治疗需“长跑”而非“短跑”。西医治疗可快速控制症状,中医调理能改善体质、减少复发。因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坚持长期管理,让呼吸重新畅快起来。
(单位:四川赫尔森康复医院,省市: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