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余明华
胃癌是中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胃癌发病率在中国所有癌症中常年位列前五。更令人警惕的是,许多患者在被确诊时,胃癌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然而,如果能够在早期发现并干预,胃癌的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关键就在于早期筛查和及时诊断,而胃镜检查是目前发现早期胃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那么,早期胃癌到底是如何通过内镜检查被发现的?哪些人群应该特别重视这个检查项目?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胃镜检查的意义?
什么是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是指癌变组织局限于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论癌变组织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这个阶段的胃癌患者往往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食欲下降、消化不良打嗝、反酸、胃胀、嗳气等,都不是癌症特有的症状和表现,容易被忽视或者误以为是胃炎、胃溃疡,诊断率偏低,进展后极大影响胃癌患者的治疗和生存情况。
胃镜检查在早期胃癌中的重要作用
胃镜检查,是通过一根细长柔软的光纤镜管,从口腔或鼻腔送入胃部,对胃黏膜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与B超、CT等成像技术相比,胃镜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看到胃内表面的微小变化,而且精查胃镜可以在常规胃镜基础上增加变焦放大镜头,将黏膜放大60~100倍,结合电子染色技术、粘膜表面喷洒(如靛胭脂、醋酸、亚甲蓝、卢戈氏碘、结晶紫等)色素等多种方法,更直观地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黏膜中的微血管、微腺体结构以及一些相关的病理改变,帮助早期发现肿瘤,指导精准活检,对胃早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早期胃癌,胃镜不仅能“看到”异常组织,还能“取样”进行病理活检,这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在医生的专业判断下,胃镜可识别出色泽改变、表面凹凸不平、微小糜烂、黏膜表面异常血管及腺体等早期癌变的蛛丝马迹,并进一步送检确认其性质。现代内镜技术不断进步,如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染色内镜、超声内镜等,都大大提高了对早期胃癌的识别能力和诊断准确性。经验丰富的医生借助这些工具,可以在毫无症状的状态下发现数毫米大小的癌变病灶、癌前病变。
哪些人更需要做胃镜检查
早期胃癌患者常常没有明显症状,如果等到“有感觉”再查,可能已经是中晚期,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在我国,胃癌筛查目标人群的定义为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建议其作为胃癌筛查对象人群: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如果您符合以上条件,建议您尽快进行胃镜检查,后续定期复查胃镜。
胃镜检查过程真的很痛苦吗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胃镜已经变得更加安全和舒适。特别是无痛胃镜,通过静脉镇静剂让患者在“睡梦中”完成检查,几乎无痛感,整个过程也仅需十分钟左右。鼻腔胃镜也越来越常见,它通过鼻腔进入,避免了咽喉反应的不适,适合对传统口腔胃镜敏感的人群。虽然无痛胃镜需配合麻醉,但风险极低,适合绝大多数人群。正规医院的操作流程也非常严谨,检查前后均有专业医护人员指导,无需过度担忧。
胃镜发现早期癌后该怎么办
一旦在胃镜中发现早期癌变,医生通常会结合病理报告、影像学检查和全身评估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大多数黏膜层内癌变可以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直接切除病灶,获得根治,不需要开刀,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且生活质量高,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不必经历开腹手术、长期化疗的痛苦。如果病变较深或范围较广,发展到中晚期,可能需进一步行腹腔镜下部分胃切除术,甚至失去手术机会。早期发现意味着治疗空间大,治疗选择更多,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最大保障。
胃癌并非不可预防、难以治愈,科学的检查、理性的筛查意识,是我们战胜疾病的重要武器。不要等到症状出现才警觉,不要因为一时的害怕、不舒服就拒绝胃镜。当它能在你毫无察觉时,找出潜伏的早期癌变,你会发现,这个检查,花小钱解决潜在的或已经发生的“大麻烦”。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