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君
提到血糖,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糖尿病。确实,血糖异常是糖尿病最直接的表现。但其实,血糖水平和我们的整体健康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定期监测血糖不仅能帮助发现糖尿病,还能预防许多其他慢性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病、肥胖、脂肪肝,甚至部分癌症。这些疾病往往发展缓慢、症状隐匿,如果能提前发现血糖异常,许多健康危机都能被扼杀在萌芽阶段。
什么是血糖?为什么它这么重要
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葡萄糖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尤其是大脑、肌肉等需要大量能量的器官,都离不开它的支持。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胰岛素等激素调节血糖水平,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一般空腹血糖为3.9~6.1mmol/L)。
如果血糖长期升高,会对血管、神经、肾脏、视网膜等多种组织造成损伤,诱发多种慢性病。而血糖过低,同样会影响脑部和心脏供能,导致头晕、心慌甚至晕厥。
为什么血糖异常并不能总是被发现
血糖异常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即便血糖已经超出正常值,很多人也感觉不到任何不适。尤其是餐后血糖升高,常常被忽略。等到出现明显的症状,比如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往往已经发展成糖尿病,甚至已经出现并发症。有些人即使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也可能出现异常。这种被称为“餐后高血糖”的情况,和动脉硬化、心脏病风险密切相关。
血糖监测能帮我们发现什么
血糖监测不仅是发现糖尿病的“警报器”,还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调整生活方式,防止其他慢性病发生。比如,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餐后血糖总是偏高,就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还要增加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长期来看,控制好血糖能有效降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疾病的风险。有研究显示,血糖长期偏高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进斑块形成,增加心梗、脑梗的发生率。对于肥胖人群,血糖监测还能帮助发现胰岛素抵抗,指导体重管理策略,预防代谢综合征。
谁需要定期监测血糖?
很多人以为只有老年人或者肥胖人群才需要监测血糖,其实并不是这样。现代生活方式中,高糖、高脂饮食普遍,运动量不足,熬夜、精神压力大,这些都会影响血糖稳定。以下几类人群尤其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体重超标或长期缺乏运动的人;有高血压、高血脂或心血管疾病的人;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经常熬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的人。即使没有这些高危因素,如果平时喜欢甜食、含糖饮料,或者感觉饭后容易犯困、疲劳,也建议定期查查血糖,做到心中有数。
如何正确监测血糖
血糖监测并不复杂,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其中,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更适合全面评估血糖控制情况。
没有糖尿病的人群可以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检测;高风险人群建议每3到6个月检测一次;糖尿病患者则需要更频繁的自我监测,甚至每天多次测量。现在还有便携式血糖仪和连续血糖监测设备,可以更灵活地了解一天中血糖的波动情况,帮助更精准地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
改变生活方式,才是根本
很多人把血糖监测当作一项被动任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其实,这种态度并不利于真正的健康管理。血糖检测的意义,在于通过数据反映身体状态,及时提醒自己调整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是基础,建议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低糖水果为主),减少精制糖和油炸食品摄入。规律运动也必不可少,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保持规律作息、减少精神压力、戒烟限酒,这些都是控制血糖、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
血糖监测并不是糖尿病患者的“专属”,而是每个成年人都应该重视的健康工具。它不仅能帮我们及时发现血糖异常,还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血糖监测,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运动和作息,改善代谢状态,保护心脑血管,延缓衰老。健康是一种选择,也是需要坚持的生活方式。别等到身体“报警”才行动,提前关注血糖,就是给未来的自己多一份保障。
(单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市: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