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胡耀文
当你听到“肾结石”,脑海中或许首先浮现的是那种令人痛不欲生的绞痛。很多人直到剧痛难忍、在急诊室里辗转反侧时,才意识到肾脏出了问题。事实上,肾结石不仅意味着“疼痛”,它的危害远不止如此。很多肾结石在早期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却已经悄悄对肾脏健康造成损伤。我们可以通过医学手段,尤其是超声检查实现早期识别,及时干预,甚至预防肾结石的发生。
肾结石是什么?为什么会长在肾里
肾结石是指在肾脏内部形成的固体晶体物质,本质上是尿液中某些矿物质和有机物浓度过高、形成结晶、逐渐聚集、最终发展为结石。常见的结石成分包括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等。这些物质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受到饮食结构、水分摄入量、体液酸碱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般来说,正常人也可能会在尿液中排出少量结晶,但如果排出速度赶不上生成速度,或者尿液太浓,结晶就会越积越多,最终形成结石。这些结石可能长在肾盂、肾盏,甚至输尿管中,堵塞尿路,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肾结石的危害不仅是“疼”
肾结石最典型的症状是突发的腰部剧痛,通常从一侧后腰开始,沿着腰部向腹股沟放射,被称为“肾绞痛”。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隐匿、但同样危险的问题在于:有些肾结石并不引起明显疼痛却可能长期存在,尤其是在形成初期或位置较深时,逐渐损害肾组织,甚至诱发感染、积水、肾功能减退等严重后果。例如,大体积的“鹿角形”结石可能长时间沉积在肾盏而无明显不适,直到出现感染性发热、肾积水,甚至肾脏萎缩时才被发现。而一旦影响了肾功能,后果可能是不可逆的。
为什么超声检查是肾结石筛查的首选
超声检查由于其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性强的特点,在肾结石的早期筛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相比CT或X光,超声检查更适合用于常规体检和随访。肾脏超声通过高频探头在体表扫描,可以直观显示肾脏轮廓、大小、位置,以及内部是否有高回声(可能为结石)的异常结构。尤其在液体背景中,结石由于其高密度、反射强,会形成典型的“强回声+声影”,这使得即使是几毫米的小结石,也有机会被早期识别出来。
超声还能判断是否存在肾积水、输尿管扩张等继发改变,为临床判断结石的位置、可能造成的阻塞程度提供重要依据。对于那些无明显症状但有高风险因素的人群,例如家族史、长期高蛋白饮食、慢性脱水患者,定期进行肾脏超声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哪些人更应该警惕肾结石
饮水不足的人长期喝水少,尿液浓缩,矿物质更容易沉积;爱吃高蛋白、高盐、高草酸食物,如大量摄入肉类、坚果、菠菜、浓茶等,都会提高结石形成的风险;有结石家族史的人往往存在遗传易感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如高尿酸血症、痛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代谢综合征等;久坐或卧床不动的人群,如骨折长期卧床、肥胖、缺乏运动,钙质更容易沉积在肾脏。这些人群尤其应重视肾结石的早期筛查和定期监测。
如何预防肾结石的发生
多喝水,分次喝:成人每天建议摄入2000毫升以上的水,尤其在夏天、高温环境或运动后要及时补水。不要等口渴才喝,建议在醒来、两餐之间、睡前都安排规律饮水。
调整饮食结构:控制高盐、高蛋白、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减少精制糖,增加膳食纤维和新鲜蔬菜水果的比例,有助于维持尿液pH的稳定。
适度运动:久坐、缺乏体力活动容易导致钙离子沉积。每天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肾脏代谢循环。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每年进行一次肾脏B超,可以及早发现无症状的结石或肾积水。
特殊人群管理:对于已经有过结石病史的人,更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结石成分分析,根据具体类型调整饮食、用药和随访计划。
肾结石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痛了才去查,往往为时已晚。通过无创、便捷的超声检查,我们完全可以在肾结石还未“发威”之前识别它的存在,争取主动权。真正的健康管理,不应等到症状出现后才仓促应对,而是从了解身体状态、改善生活习惯、定期检测开始。肾结石不只是“痛”的问题,更关乎肾功能的长期保护。不要等剧痛来敲门,趁现在,让超声为你的肾脏健康保驾护航。
(单位:灵川县大圩镇中心卫生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