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看不见的射线如何防护:放射防护全解析
2025-03-24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255

撰文/王立山

在现代社会,放射性物质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科研等领域。虽然射线看不见、摸不着,却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了解放射防护知识,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对保障自身健康至关重要。

一、认识射线:看不见的“隐形杀手”

射线主要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X射线等。α射线由氦原子核组成,穿透能力较弱,一张纸就能阻挡,但一旦进入人体,会对内部组织造成严重伤害;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可被几毫米厚的铝箔阻挡;γ射线和X射线本质上都是电磁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γ射线甚至能穿透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和几十厘米厚的铅板,它们能穿透人体,破坏细胞内的DNA等重要生物分子,长期或大剂量照射可能引发癌症、基因突变等严重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接触到天然存在的射线,如来自宇宙的宇宙射线,土壤、岩石中含有的放射性核素释放的射线等,但这些天然本底辐射剂量通常较低,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而在医疗诊断(如X射线拍片、CT检查)、放射性治疗、核工业生产、放射性物质研究等场景中,射线的剂量可能较高,若防护不当,就会带来风险。

二、放射防护原则与方法

(一)时间防护:减少接触时长

时间防护的原理是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与接触射线的时间成正比。接触射线的时间越短,受到的辐射剂量就越低。在操作放射性物质或进行射线相关工作时,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熟练操作流程,尽量缩短在辐射环境中的停留时间。例如,在进行放射性药品分装时,操作人员要经过严格培训,熟练、迅速地完成操作,避免因操作不熟练导致长时间暴露在辐射环境中。在医疗检查中,非必要人员应避免在检查室停留,患者也应遵循医生指导,尽快完成检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时间。

(二)距离防护:远离辐射源

辐射剂量与距离辐射源的平方成反比,这意味着距离辐射源越远,受到的辐射剂量就越低。在处理放射性物质时,可使用长柄工具、机械手等设备,在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尽可能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在放射性事故现场,救援人员应在安全距离外开展工作,并使用远程设备进行探测和处理。在医院的放射科室,会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安全距离线,提醒人们不要靠近正在工作的射线装置,以保障公众安全。

(三)屏蔽防护:设置屏障阻挡射线

根据不同射线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屏蔽材料可以有效阻挡射线。对于α射线,普通的纸张、衣物就能起到很好的屏蔽作用;β射线可以用铝、有机玻璃等材料屏蔽;而对于穿透能力强的γ射线和X射线,通常需要使用密度较大的物质,如铅、混凝土等进行屏蔽。在核反应堆周围,会建造厚重的混凝土防护层;医院的放射科检查室墙壁会添加铅板,门窗也会采用含铅的防护材料,以防止射线泄漏。工作人员在进入辐射环境时,也会穿戴铅制防护服、铅帽、铅手套等防护用具,保护身体重要部位免受射线伤害。

(四)剂量控制与监测

在涉及放射性工作的场所,会安装辐射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环境中的辐射剂量。工作人员也会佩戴个人剂量计,用于记录个人接受的辐射剂量。通过定期对剂量计进行检测和数据分析,可及时了解工作人员的辐射暴露情况,一旦发现剂量超标,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工作安排、加强防护等。同时,相关单位会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辐射剂量限值标准,确保辐射工作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结语

放射防护贯穿于人类与射线应用相伴的全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医疗影像诊断中的精准防护,到核工业生产的全流程管控,科学的防护手段既是保障生命健康的防线,也是推动射线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随着科技的进步,放射性物质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这对放射防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需要全社会持续深化防护意识,推动技术创新,完善防护体系,在探索射线应用价值的同时,为人类构建更坚实的安全屏障,让看不见的射线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成为健康威胁。

(单位:临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市:山东省临沂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策论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机器人领域两大盛会8月举办,北京人形机器人领跑全国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推荐阅读
拍X光会“吃射线”吗?了解辐射安全真相
2025-03-17 北京科技报
千年一遇!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慧眼”“极目”如何联合捕捉到?
2023-04-04
宇宙放射线成像在胡夫金字塔内发现神秘空洞
2017-11-13
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发射成功
2017-06-19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