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立山
在现代社会,放射性物质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科研等领域。虽然射线看不见、摸不着,却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了解放射防护知识,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对保障自身健康至关重要。
一、认识射线:看不见的“隐形杀手”
射线主要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X射线等。α射线由氦原子核组成,穿透能力较弱,一张纸就能阻挡,但一旦进入人体,会对内部组织造成严重伤害;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可被几毫米厚的铝箔阻挡;γ射线和X射线本质上都是电磁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γ射线甚至能穿透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和几十厘米厚的铅板,它们能穿透人体,破坏细胞内的DNA等重要生物分子,长期或大剂量照射可能引发癌症、基因突变等严重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接触到天然存在的射线,如来自宇宙的宇宙射线,土壤、岩石中含有的放射性核素释放的射线等,但这些天然本底辐射剂量通常较低,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而在医疗诊断(如X射线拍片、CT检查)、放射性治疗、核工业生产、放射性物质研究等场景中,射线的剂量可能较高,若防护不当,就会带来风险。
二、放射防护原则与方法
(一)时间防护:减少接触时长
时间防护的原理是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与接触射线的时间成正比。接触射线的时间越短,受到的辐射剂量就越低。在操作放射性物质或进行射线相关工作时,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熟练操作流程,尽量缩短在辐射环境中的停留时间。例如,在进行放射性药品分装时,操作人员要经过严格培训,熟练、迅速地完成操作,避免因操作不熟练导致长时间暴露在辐射环境中。在医疗检查中,非必要人员应避免在检查室停留,患者也应遵循医生指导,尽快完成检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时间。
(二)距离防护:远离辐射源
辐射剂量与距离辐射源的平方成反比,这意味着距离辐射源越远,受到的辐射剂量就越低。在处理放射性物质时,可使用长柄工具、机械手等设备,在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尽可能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在放射性事故现场,救援人员应在安全距离外开展工作,并使用远程设备进行探测和处理。在医院的放射科室,会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安全距离线,提醒人们不要靠近正在工作的射线装置,以保障公众安全。
(三)屏蔽防护:设置屏障阻挡射线
根据不同射线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屏蔽材料可以有效阻挡射线。对于α射线,普通的纸张、衣物就能起到很好的屏蔽作用;β射线可以用铝、有机玻璃等材料屏蔽;而对于穿透能力强的γ射线和X射线,通常需要使用密度较大的物质,如铅、混凝土等进行屏蔽。在核反应堆周围,会建造厚重的混凝土防护层;医院的放射科检查室墙壁会添加铅板,门窗也会采用含铅的防护材料,以防止射线泄漏。工作人员在进入辐射环境时,也会穿戴铅制防护服、铅帽、铅手套等防护用具,保护身体重要部位免受射线伤害。
(四)剂量控制与监测
在涉及放射性工作的场所,会安装辐射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环境中的辐射剂量。工作人员也会佩戴个人剂量计,用于记录个人接受的辐射剂量。通过定期对剂量计进行检测和数据分析,可及时了解工作人员的辐射暴露情况,一旦发现剂量超标,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工作安排、加强防护等。同时,相关单位会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辐射剂量限值标准,确保辐射工作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结语
放射防护贯穿于人类与射线应用相伴的全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医疗影像诊断中的精准防护,到核工业生产的全流程管控,科学的防护手段既是保障生命健康的防线,也是推动射线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随着科技的进步,放射性物质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这对放射防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需要全社会持续深化防护意识,推动技术创新,完善防护体系,在探索射线应用价值的同时,为人类构建更坚实的安全屏障,让看不见的射线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成为健康威胁。
(单位:临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市:山东省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