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骨密度与骨质疏松:科学解读骨骼健康的“隐形杀手”
2025-03-24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5017

撰文/罗瑞琼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骨骼只是支撑身体、帮助运动的“硬件”,似乎只要不骨折,就代表骨骼健康。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逐渐忽略了骨骼内部的“质量”问题,直到出现驼背、身高变矮、轻微碰撞就骨折等情况,才意识到骨骼出了大问题。这背后的“罪魁祸首”,往往就是被称为“隐形杀手”的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是什么

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骨骼中矿物质(主要是钙和磷)的含量,是衡量骨骼强度的重要指标。骨密度高,骨骼坚固;骨密度低,骨骼脆弱,更易骨折。通常,骨密度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逐步增加,30岁左右达到峰值,随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人体骨骼一直处于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中,当骨吸收超过骨形成时,骨密度开始下降,骨质逐渐疏松。如果不及时干预,这种变化会不断加重,增加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症为何被称为“隐形杀手”

骨质疏松最大的特点就是“静悄悄”。在早期,它几乎没有任何疼痛或不适感,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很多人因此掉以轻心。然而,当骨密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即使是轻微的摔倒,甚至弯腰搬东西、打喷嚏,都可能导致骨折。尤其是脊柱、髋部和手腕等部位,是最常见的骨折部位。骨折不仅会导致活动受限、长期卧床,还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肺炎、褥疮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数据显示,髋部骨折患者在一年内的死亡率可高达20%到30%,即使存活,也常常出现长期功能障碍,无法恢复原有生活自理能力。因此,骨质疏松不仅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更是一种社会和家庭负担极重的疾病。

谁是高危人群

任何影响骨代谢、降低骨密度的因素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更易出现骨密度快速流失;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均衡、体重过低、吸烟、饮酒过量、过度摄入咖啡因、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都可能让骨质疏松提前到来。如果家族中有人有骨质疏松史或容易骨折,个体患病的可能性也会明显增加。

如何检测骨密度

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双能X线吸收法,可以准确测量腰椎、髋部等主要部位的骨密度,并与标准人群作对比,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这种检查安全、无创、检查时间短,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骨质疏松筛查“金标准”。对于绝经后女性、65岁以上男性、长期服药人群,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早发现风险,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如何科学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

合理营养摄入:钙是构建骨骼的主要成分,成人每日应摄入800至1200毫克钙,尤其是中老年人和绝经后女性更要注意补钙。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鱼虾、坚果等,都是优质钙来源。维生素D则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充足的日照和适量补充维生素D制剂也非常重要。

坚持规律运动: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爬楼梯、打太极和抗阻训练,如弹力带训练、轻重量哑铃等均有助于刺激骨骼生长,增强肌力,减少跌倒风险。但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量力而行,避免激烈运动带来的损伤。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有害成分会抑制骨形成,酒精则会影响钙代谢和激素水平,长期大量饮酒更会增加跌倒和骨折风险。

保持适当体重:过瘦的人往往骨量较少,骨骼更脆弱,而体重过重会增加骨骼负担,影响关节健康。因此,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内,对骨骼健康更有利。

治疗骨质疏松需要专业指导

一旦确诊骨质疏松,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类)、促进骨形成药物、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减缓骨量丢失、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但所有药物都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调整,切勿盲目自行服用或轻信所谓“保健神药”。定期监测骨密度、复查血钙、维生素D水平,也能帮助评估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骨骼健康往往被人们忽视,直到出现严重后果才引起重视。骨质疏松作为“隐形杀手”,并不是老年人才需要担心的问题,它可能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任何人身上。了解骨密度的重要性,科学检测,合理补充营养,坚持规律运动,保持健康生活习惯,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其实正是守护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的有力武器。

(单位: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策论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干活陪聊做手术……世界机器人大会“钢铁选手”集体出道
机器人总动员!这场盛会让科幻照进现实
推荐阅读
超声骨密度
2014-08-22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