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仕良
当“动脉硬化”遇上“脑梗死”,这意味着为大脑供血的动脉血管因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狭窄或堵塞,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这是最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在规范的西医治疗(如溶栓、抗血小板、调脂稳斑等)基础上,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科学选用中成药,对改善症状、促进康复、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但切记:急性期必须争分夺秒送医,任何自行用药都可能延误抢救黄金时间!
1.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概述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损害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中成药在治疗该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多种药物的选择与应用来改善疾病症状和预防进一步的梗死复发。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于颈动脉或脑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减少或阻塞,从而引起脑部缺血缺氧的病变。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血管病变,其发展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1脂质堆积:由于脂类物质在动脉内膜下蓄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主要是由胆固醇、脂蛋白和炎症细胞组成;
1.2斑块进展:斑块逐渐增大,内核变硬,纤维囊袋形成,狭窄或阻塞了血管腔。
1.3血栓形成:斑块的表面细胞破裂,暴露了凝血因子,促使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血栓可以在狭窄的血管内进一步堵塞血流。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症状取决于发生脑梗死的部位和程度,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言语困难、肢体无力或麻木、面部表情变化、认知障碍、失明、失去平衡控制等。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血管壁结构的改变,使动脉壁变厚、硬化,易于形成血栓,从而引发脑梗死;高血脂:高血脂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壁增厚,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形成脑梗死;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壁、神经损伤,促使脑动脉发生硬化,易形成血栓,引发脑梗死的发生;吸烟: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使得动脉通透性增加、炎症反应增强,从而增加脑梗死的风险;其他:肥胖、缺乏运动、高盐饮食等因素也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概率。
2.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中医范畴
据中医理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病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气虚、阴虚、外风、肝风、气滞、气逆、血虚、血瘀、痰瘀、风痰、湿痰、心火、肝火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相互影响,侵犯机体并引发突然发病。病变主要发生在脑部,但与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等器官密切相关。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损正衰:体内正气不足,抵御外邪能力减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卫外不固:体内的卫气不稳定,不能有效保护脑部;脉络空虚:脑部的脉络不充盈,气血运行不畅;风邪动越:外界的风邪侵入体内,通过脉络扩散到脑部,导致脑血管发生变化;内风旋转上逆:体内产生的内风在经络中旋转上升,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上涌:气血异常涌入脑部,引起脑脉络堵塞,导致病发;筋脉失养:气虚导致筋脉无法得到充分营养,导致功能减退;痰滞阻络:饮食不节、痰湿过盛和外风的作用下,痰湿堆积导致脑脉络堵塞;忧思恼怒:精神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导致心火上升,影响气血运行,造成脑部病变;气滞血瘀:体内气滞血瘀或者血虚寒凝,阻塞经脉。
总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病机多由忧思恼怒、不良饮食习惯、过度劳累等导致阴虚阳亢、内风扰动、气血逆乱、痰瘀阻络等,最常见的是肝阳上亢和气滞血瘀。治疗的重点是调理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并采取措施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预防和缓解病情。
中医将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归类于“中风”或“脑痿”,中风又称中风病、中风后遗症,是中医独立的疾病范畴,包括中风前期、中风期和中风后期三个阶段。
(1)中风前期:中风前期阶段是指中风发生之前的阶段,也称为病前期或病候期。此时病人可能呈现持续性或间断性的头痛、眩晕、耳鸣、失眠、疲乏、情绪波动等症状,脉象可能偏细或偏粗等。
(2)中风期:中风期是指中风发病至病情稳定后的阶段,也称为病发期或急性期。此时病人会出现中风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性头痛、言语不清、半身不遂、眩晕、意识丧失等,脉象可能偏滑或偏紧等。
(3)中风后期:中风后期是指中风发病后恢复期的阶段,也称为病后期或慢性期。此时病人可能出现中风后遗症,如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脉象可能偏细或偏弱等。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煎剂、推拿等,常用的中药有活血通络、祛痰化瘀、降脂降压等方剂;针灸疗法主要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气血运行;推拿疗法主要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
3.中成药的选择与应用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损害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中成药在治疗该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多种药物的选择与应用来改善疾病症状和预防进一步的梗死复发。
3.1血管扩张药物:血管扩张药物可改善脑血管循环,增加血流量,提高脑组织的氧供。
丹参: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具有活血化瘀、补血益气、扩张血管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组织的氧供,促进血栓的溶解。
川芎:川芎具有舒张血管、促进脑血液循环和增加供氧量的作用,可以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
3.2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从而防止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
天麻素:天麻素是一种有效的中成药,具有抗血小板和抗血栓作用。可以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减轻脑梗死的损伤。
三七素:三七素具有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栓的风险。
3.3改善微循环药物:改善微循环是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关键,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供氧量,减少脑组织缺氧。
葛根:葛根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和抗缺血作用。可以促进微循环的血流量,增加脑组织的氧供。
桑叶:桑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和质量,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3.4调节血脂药物:大多数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高血脂情况,调节血脂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血管狭窄和堵塞。
淡竹叶:淡竹叶富含有效的黄酮类物质,具有降低血钙和血脂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莪术:莪术中的挥发油成分具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能够调节血脂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4.中成药的应用原则
4.1个体化用药
中成药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和调整。患者应咨询中医专业人员,从个体化、综合性的角度来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以确定最合适的中成药和剂量。
4.2配合传统疗法
中成药通常作为传统疗法的辅助治疗,配合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恢复。
4.3合理用药
中成药虽然属于天然药物,但也具有药物的特性,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要注意遵医嘱用药,合理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过度用药或长期使用。药物如钥匙,对症是良方;医理虽深奥,护脑保安康。切勿自行用药,务必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方能最大程度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卒中复发。
(单位:梧州市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