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莉雯
儿童肺炎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因之一,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病原体引发下呼吸道感染所致,可能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家庭护理对缩短病程、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权威指南及临床实践,系统阐述居家护理要点及恢复期观察指标,为家长提供科学方案。
一、家庭护理的核心原则
1.环境控制与感染预防
温湿度管理:保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50%~60%,可通过加湿器或放置水盆调节湿度,避免空气干燥加重呼吸道刺激。
通风换气: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减少室内病原体浓度。冬季通风时需避免冷风直吹患儿。
减少交叉感染:限制探视人员,禁止吸烟,患儿餐具、玩具需每日煮沸消毒15分钟,衣物单独清洗并暴晒。
2.症状监测与异常识别
体温管理:每4小时测量腋温一次,超高热(>40℃)或有高热惊厥史者需1~2小时监测一次。体温>38.5℃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退热贴),效果不佳时按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每次10~15mg/kg)或布洛芬(每次5~10mg/kg),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
呼吸评估:观察胸廓起伏是否对称,计数安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婴儿<60次/分、幼儿<40次/分、学龄前儿童<30次/分为正常)。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或发绀(口唇、甲床青紫)提示缺氧,需立即就医。
咳嗽与痰液观察:记录咳嗽频率、痰液颜色及量。痰液由黄色脓性转为白色稀薄,咳嗽由剧烈转为偶发为好转迹象;若出现痰中带血、咳嗽影响睡眠或持续超过2周需警惕并发症。
精神状态与进食情况:患儿出现萎靡嗜睡、烦躁不安、拒食或进食量<平日50%时,可能提示病情加重或存在代谢紊乱。
3.呼吸道护理与排痰技巧
体位引流:根据病变部位调整卧位,如左肺病变采取右侧卧位,轻拍背部(空心掌由下至上、由外向内叩击,避开脊柱),每日3~4次,每次5~10分钟,促进痰液排出。
雾化吸入配合: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特布他林等药物雾化时,需在进食后1小时进行,避免呛咳。雾化后洗脸、漱口,减少药物残留。
饮水与湿化:鼓励患儿多饮水(每日800~1000ml),保持呼吸道湿润,稀释痰液。
4.用药规范与副作用观察
儿童肺炎用药:细菌性肺炎遵医嘱完成疗程(7~14天),勿自行停药,观察腹泻、皮疹等副作用;流感肺炎用奥司他韦(3mg/kg,日2次),48小时内启动;避免强效镇咳药(如可待因),防抑制排痰;喘息明显时遵医嘱用支气管扩张剂。
5.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
儿童肺炎饮食护理:提供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避免辛辣、油腻、过甜食物;喂养时抬高头部45°,少量多次防呛咳,拒食者遵医嘱补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营养;补充维A(促黏膜修复)、维C(增免疫)、锌(改食欲),按推荐剂量。
二、恢复期的观察指标与干预
儿童肺炎恢复观察,好转迹象包括体温稳定(24~48小时无发热且波动<1℃)、呼吸改善(频率正常,无鼻翼扇动/发绀,血氧>95%)、咳嗽减轻(偶发轻咳,痰液由黄稠转稀白)、食欲恢复(进食量>平日80%且无呛咳)、精神状态好转(活跃、互动、睡眠接近日常)。康复期需避免剧烈运动(可散步/轻体操,时间渐增至30分钟),痊愈2~4周补种肺炎球菌/流感疫苗,1~2周复查胸片及血常规/CRP;若出现持续高热>3天或体温>38.5℃、呼吸急促(婴儿>60次/分、儿童>40次/分)、呼吸困难加重、心率过快(婴儿>160次/分、儿童>120次/分)、意识改变(嗜睡/烦躁/抽搐)、皮肤瘀斑、尿量<1ml/(kg·h)或持续呕吐腹泻致脱水(眼窝凹陷/哭无泪),需立即就医。
三、结论
儿童肺炎家庭护理是涉及环境控制、症状监测、用药管理、营养支持及心理安抚的系统工程。家长需科学护理,观察病情变化,识别并发症并沟通医疗团队。规范护理下多数患儿2~4周康复,预后良好,未来远程医疗将使其更个性化、精准化。
(单位:廊坊市儿童医院,省市:河北省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