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通
在人体复杂的神经系统中,三叉神经负责面部的感觉及咀嚼肌的运动控制。然而,当这一神经“闹脾气”时,就会引发一种令人痛苦不堪的疾病——三叉神经痛。这种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折磨,还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了解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和诊断方式,对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以及缓解患者的痛苦至关重要。
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疼痛特征:三叉神经痛最突出的症状就是剧烈疼痛,这种疼痛常常被描述为“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撕裂样”,疼痛程度极为强烈,很多患者表示这是他们一生中经历过的最痛。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短暂,通常持续数秒到数分钟不等,但发作频率却因人而异,有的患者一天可能只发作几次,而有的则可能发作数十次甚至更多。随着病情进展,发作频率可能逐渐增加,间歇期也会逐渐缩短。
疼痛部位:三叉神经分为三个分支,即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三叉神经痛的疼痛部位通常局限于三叉神经的分布区域内。其中,上颌支和下颌支受累最为常见,表现为面颊部、上唇、上颌牙齿、牙龈、鼻翼、下唇、下颌牙齿、牙龈及颏部等部位的疼痛。单纯眼支受累相对较少。疼痛一般不会越过面部中线,只在一侧面部发作,双侧同时发病的情况极为罕见。
触发因素:三叉神经痛具有明显的触发因素,这也是其特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轻微动作,如洗脸、刷牙等,都可能成为“扳机点”。哪怕是微风拂面,触摸面部的某个特定区域,都有可能瞬间引发剧烈疼痛。因此,患者往往会因为害怕疼痛发作而尽量避免这些动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起居。
伴随症状:在疼痛发作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些伴随症状。例如由于疼痛剧烈,患者会出现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表现为皱眉、闭眼等动作,因此三叉神经痛又被称为“痛性抽搐”。此外,还可能伴有面部潮红、结膜充血、流泪、流口水等症状。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方式
详细的病史采集:医生在诊断三叉神经痛时,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疼痛的具体部位、性质、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触发因素及是否有缓解因素等信息。患者应尽可能准确地向医生描述自己的症状,这对于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非常关键。例如医生会询问疼痛是突然发作还是逐渐加重的,每次发作是否有特定的规律,哪些动作或情况容易诱发疼痛等。
全面的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检查三叉神经功能。包括检查面部的感觉,用棉签轻触患者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询问患者感觉是否正常,有无减退、麻木或异常敏感等情况;检查角膜反射,用棉花轻触角膜,观察患者眨眼反应是否正常;检查咀嚼肌的力量,让患者做咀嚼动作,感受咀嚼肌收缩情况。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初步判断三叉神经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
影像学检查:为明确病因,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面部疼痛的疾病,通常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常见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头颅CT能清晰地显示颅骨和脑部的大致结构,有助于发现存在的骨质病变、肿瘤等问题。而头颅MRI则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更强,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到三叉神经及其周围的组织结构,对于诊断三叉神经是否受到血管压迫,是否存在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具有重要价值。如果怀疑是血管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还可能会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以明确血管与神经的关系。
排除其他疾病:三叉神经痛的诊断需要与其他可能引起面部疼痛的疾病进行仔细鉴别。例如牙痛也是面部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但牙痛通常与牙齿病变有关,如龋齿、牙髓炎等,通过口腔科检查可以发现明显的牙齿问题,而三叉神经痛引起的疼痛与牙齿本身并无直接关系。另外鼻窦炎也可能导致面部疼痛,不过鼻窦炎患者往往伴有流涕、鼻塞等症状,且疼痛通常在鼻窦区域,与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特点和部位有所不同。此外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也可能被误诊为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弹响、张口受限等,通过口腔科或颌面外科的专科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症状较为典型但诊断相对复杂的疾病。了解其症状特点,能帮助患者及时察觉病情,而准确的诊断方式则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关键。如果出现面部不明原因的剧烈疼痛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