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贾玲玲
深夜的神经内科病房,寂静中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叹息。作为从业多年的护士,我见过太多患者因失眠痛苦辗转,黑眼圈浓重,精神萎靡。长期失眠不仅会让人白天无精打采,还可能诱发焦虑、高血压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今天,我就结合临床护理经验,把那些行之有效的改善睡眠小妙招分享给大家,助你重获一夜好眠。
规律作息:给身体设定精准“生物钟”
规律作息是改善睡眠的基石。在病房护理时,我们会为患者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要求他们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周末也不例外。这就像给身体设定了一个精准的闹钟,帮助生物钟形成稳定的睡眠节律。建议大家晚上10点半到11点上床,早上6点半到7点起床。曾经有一位程序员患者,长期昼夜颠倒导致严重失眠,通过坚持规律作息,配合其他护理方法,不到一个月睡眠质量就得到了明显改善。
不过,调整作息需要循序渐进。如果原本习惯凌晨2点睡,不要一下子改成11点睡,可以每天提前15~30分钟上床,逐步调整生物钟。同时,即使前一晚没睡好,第二天也不要赖床补觉,以免打乱刚刚建立的作息规律。
科学运动:把握时机,释放压力
运动是天然的助眠剂,但运动时间和方式大有讲究。临床观察发现,下午4点到6点是最佳运动时段,此时人体体温较高,关节灵活,运动能促进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分泌,有效缓解压力,还能消耗多余精力。一位长期失眠的退休教师,在我们的建议下,每天傍晚坚持散步40分钟,睡眠质量显著提升。
如果只能在晚上运动,一定要在睡前3小时完成。曾有患者睡前跑步,结果运动后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心跳加速,体温升高,反而更难入睡。运动强度也不宜过大,推荐瑜伽、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既能放松身心,又能拉伸肌肉,为睡眠做好准备。
优化环境:打造专属“睡眠小屋”
睡眠环境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觑。在病房,我们会为患者拉好遮光帘,调暗灯光,将室温控制在22℃左右,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氛围。在家中,我们也可以从多个方面优化睡眠环境。
光线方面,安装厚实的遮光窗帘,必要时使用眼罩;噪音方面,佩戴耳塞,或者播放轻柔的白噪音,如海浪声、雨声,这些单调的声音能屏蔽外界干扰,帮助放松身心。此外,选择合适的寝具也很关键。床垫要软硬适中,能贴合身体曲线,均匀支撑体重;枕头高度以一拳高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颈椎和呼吸,导致睡眠不适。
合理饮食:吃出优质睡眠
饮食与睡眠密切相关。很多失眠患者都有不良饮食习惯,比如睡前喝咖啡、吃夜宵。其实,下午4点后就要避免摄入咖啡、茶、可乐等含咖啡因饮品,咖啡因的兴奋作用可持续4~6小时,会严重影响入睡。酒精虽然能让人快速入睡,但会破坏睡眠结构,导致浅睡眠增多,第二天反而更加疲惫。
晚餐要把握好时间和食量,建议在睡前3小时吃完,七八分饱即可。多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燕麦,色氨酸是合成褪黑素的原料,能调节睡眠;富含镁元素的坚果、绿叶蔬菜,可以放松肌肉、舒缓神经。此外,临睡前喝一杯温热的牛奶,既能暖胃,又能助眠,这是很多患者亲测有效的方法。
放松身心:卸下压力,平静入眠
临床中,超过半数的失眠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和焦虑。我们会教患者一些简单有效的放松技巧。睡前1小时泡个热水澡,水温控制在38~40℃,泡澡时血管扩张,体温上升,出浴后体温逐渐下降,这种温差变化会刺激褪黑素分泌,诱导睡意。
冥想也是缓解焦虑的好方法。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当杂念出现时,不要刻意驱赶,只是觉察到它们的存在,然后轻轻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每天坚持10~15分钟,能有效平静心绪。此外,听舒缓的音乐、阅读轻松的书籍,也能让身心从一天的忙碌中解脱出来,为入睡做好准备。
特殊情况:及时就医,科学治疗
如果尝试了上述方法,失眠问题仍然持续1个月以上,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院,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睡眠监测等检查,找出失眠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心理问题、身体疾病,也可能是药物副作用等。针对不同病因,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心理疏导、药物调节等。
在临床护理中,我们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一些个性化的建议。比如,对于更年期失眠的女性,会建议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对于因疼痛导致失眠的患者,会协助医生调整镇痛方案。
笔者作为神经内科护士,每天见证着患者被失眠折磨的痛苦,真心希望这些从临床实践中总结的小妙招能帮助大家改善睡眠。睡眠是健康的基石,愿每个人都能拥有香甜的美梦,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每一天。如果还有其他睡眠困扰,欢迎随时交流,我们一起守护你的睡眠健康。
(单位:阜平县中医医院,省市: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