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东生
下午三点,中学生小林一口气喝完500毫升的冰红茶,满足地打了个嗝。他不知道,这瓶饮料里藏着的53克添加糖,已经超过两天的健康限量。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无数青少年身上上演——我们正掉入一个甜蜜的陷阱而不自知。
一、25克警戒线:青少年添加糖摄入标准
添加糖,指食品生产和制备过程中额外加入的糖分,包括白砂糖、果葡糖浆、蜂蜜等,与天然存在于水果、牛奶中的糖不同。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营养学会共同建议:青少年每日添加糖摄入应低于50克,最优目标为≤25克(约6茶匙)。
这25克是什么概念,约等于1个巧克力夹心面包(100克),小于1杯500ml奶茶(含糖50克+),约等于半罐可乐+3块饼干。而令人警惕的是,我国13~17岁青少年32.8%的添加糖来自含糖饮料,成为超标重灾区。
二、甜蜜代价:超标摄入的三大健康灾难
(一)肥胖加速器
添加糖是“空热量”载体——提供能量却无营养。当每日摄入超过50克,肥胖风险飙升1.6倍。糖分会干扰瘦素分泌,导致大脑无法及时接收“吃饱”信号,促使持续进食。更严峻的是,儿童期肥胖者中80%~90%成年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
(二)牙齿的隐形杀手
糖与口腔细菌结合产酸,腐蚀牙釉质。研究发现:每日添加糖超限者,龋齿率增加78%。尤其青少年常睡前吃零食、喝饮料后不刷牙,让牙齿整夜浸泡在酸液中。
(三)代谢系统崩塌前兆
糖尿病:持续高糖摄入导致胰岛素抵抗,青少年糖尿病例十年间增长67%。
痛风年轻化:糖代谢干扰尿酸排出,最小痛风患者仅12岁。
早衰危机:糖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products,AGEs)加速皮肤胶原蛋白断裂,使皮肤老化。
三、控糖实战:四招破解零食陷阱
(一)阅读食品标签:揪出“隐形糖”
看配料表,警惕“马甲糖”:葡萄糖浆、麦芽糊精、浓缩果汁=添加糖。
算NRV%:若糖的“营养素参考值%”超过10%,慎选!
识破“0糖”谎言:“无糖”仅代表每100g/ml含糖≤0.5克,可能含代糖或高淀粉。
实测:某品牌酸奶标“无蔗糖”,配料表却含结晶果糖(添加糖),NRV%达15%。
(二)健康零食替换法
冰激凌(100g)——使用冷冻香蕉泥+莓果替代,减糖量可达20g。
水果干(50g)—— 使用鲜苹果切片+坚果替代,减糖量可达减30g。
注:优先选择天然甜味食物(如红枣、西瓜)满足甜瘾。
(三)饮料革命:把糖水赶出生活
含糖饮料真相:1瓶500ml可乐=14块方糖。
健康饮品公式:白水70%+无糖茶20%+自制饮品10%。
自制推荐:柠檬薄荷水、冷泡乌龙茶、莓果冰块苏打。
(四)习惯重塑:味觉重置计划
阶梯减糖,如咖啡原加4勺糖——第一周减至3勺——一月后降至1勺;用肉桂或香草替代烘焙中30%的糖;做凉拌菜时“以盐引甜”,加0.017%盐可使甜味更突出;进行行为干预,馋甜食时立即刷牙(牙膏味抑制食欲);设置“甜食日”,每周仅1次限量享用。
四、你的控糖进度自测
今日是否喝含糖饮料?改随身带水杯。零食配料表前三位有糖吗?→换成水果/坚果。晚餐是否有红烧/糖醋菜?→优先清蒸/凉拌。
案例:14岁初中生替换饮料为柠檬水+每日1份水果,3月后体重降4kg,龋齿发作减少。
控糖不是剥夺甜蜜,而是夺回健康的主导权。当你想拿起下一瓶饮料时,记住:25克是身体能承受的甜蜜上限,更是未来健康的底线。从今天开始,做一个“标签侦探”、一位“厨房炼金师”,让真正的食物滋养你,而非糖衣炮弹的欺骗。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青少年糖摄入超标率高达89%,而主动控糖者5年内代谢疾病风险可降低62%。你的选择,决定身体未来的轨迹。
(单位:保定市徐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市: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