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局部麻醉带你领略无痛手术的奇妙之旅
2025-03-17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1643

现代医疗,麻醉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患者打开无痛诊疗的大门。相较于涵盖范围广泛的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更像是精准调控的“开关”,在特定区域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让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感受不到手术不适。本文将聚焦局部麻醉这一细分领域,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应用场景及技术革新,揭开局部麻醉精准镇痛的神秘面纱。

一、局部麻醉的作用机制神经信号的精准阻断

局部麻醉通过药物对神经传导精准干预,实现“定向止痛”的神奇效果。这一过程如同在神经信号的传输链上设置“智能路障”,当局麻药物(如临床常用的利多卡因、罗哌卡因)接触神经细胞时,与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结合,如同一把“分子锁”锁住通道入口,阻止钠离子内流。而钠离子的流动正是神经冲动产生的关键条件,通道关闭意味着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痛觉信号的传导链就此被切断,大脑接收不到来自手术区域的疼痛信号。更精妙的是,局麻药物具有“选择性阻断”作用。人体神经纤维按直径和功能分为不同类型:负责传递痛觉的无髓鞘细纤维(如C纤维)对局麻药物更为敏感,而支配肌肉运动的有髓鞘粗纤维(如Aα纤维)则需要更高浓度的药物才能被阻滞,无痛分娩硬膜外使用低浓度的罗哌卡因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实现痛觉与运动分离麻醉。这种“精准打击痛觉,保留其他功能”的特性,也是现代精准医疗理念在镇痛领域的生动体现。

二、多元应用场景:从门诊小手术到慢性疼痛管理

局部麻醉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涵盖了从简单的门诊小手术到复杂的慢性疼痛管理。局部麻醉应用于体积较小的脂肪瘤切除、体表肿物活检、包皮环切等外科门诊小手术,患者可以保持清醒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较快,无需住院。在骨科和运动医学领域,局麻可用于关节腔注射、腱鞘囊肿切除、肌肉拉伤封闭治疗等操作,让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少全身药物的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在疼痛管理方面,局麻则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癌性疼痛等顽固性疼痛,使用局麻药精准阻滞病变神经能够缓解常规止痛药无法控制的疼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三、技术革新:从“盲打”到可视化精准给药

传统的局部麻醉依赖医生的解剖学知识和手感进行“盲打”,存在阻滞不全或损伤血管、神经的风险。随着影像技术发展,局麻逐步进入“可视化精准时代”。超声影像可以清晰显示神经、血管和肌肉结构,帮助医生精确定位神经。例如,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既能减少局麻药浓度和用量,提高阻滞成功率,又能避免穿刺相关损伤。神经刺激仪通过电刺激诱发肌肉收缩,辅助判断穿刺针与目标神经的相对位置,尤其适用于肥胖或解剖结构不清的患者。结合超声与神经刺激仪的“双重定位模式”能显著提升目标神经阻滞精度,提高成功率。

四、未来趋势:智能化与长效镇痛新范式

随着科技进步,局部麻醉正朝着智能化、个体化方向发展。AI辅助剂量计算系统可通过输入患者体重、肝肾功能指标、手术类型等参数,实时推荐最佳局麻药浓度和剂量;此外,采用脂质体、微球纳米等新型局麻药载体,能延长药物在局部的滞留时间,适用于需要长期镇痛的慢性疾病(如骨关节炎),实现长效镇痛。

局部麻醉虽小,却蕴含着现代医学的大智慧。从传统的“经验性操作”到如今的“精准可视化阻滞”,它不仅是外科手术的“止痛剂”,更是慢性疼痛患者的“希望之光”。未来,随着多学科技术的融合,局部麻醉将以更安全、更智能、更个体化的方式,为人类的无痛诊疗贡献更多可能。

(单位:大竹县中医院,省市:四川省达州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策论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机器人领域两大盛会8月举办,北京人形机器人领跑全国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推荐阅读
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到底哪个好?快来看看吧
2025-03-10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