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钦岚
日常生活中,烫伤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尤其在厨房操作、热水使用或高温环境中极易发生。很多人在第一时间会采取“土方法”处理,例如涂牙膏、酱油、鸡蛋清,甚至用冰块直接冷敷,这些看似“经验之谈”的做法,实则隐藏着不少风险。错误的处理方式不仅无益于创面恢复,反而可能加重损伤、延误治疗。本文将深入剖析几种常见的烫伤急救误区,帮助大家掌握科学、有效的自救知识,真正做到“关键时刻不添乱”。
一、常见烫伤急救误区盘点:误信偏方,反伤皮肤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面对烫伤第一反应不是冷静处理,而是迅速套用一些流传广泛的“偏方”,例如涂抹牙膏、酱油、香油甚至是鸡蛋清。这些方法看似“老一辈经验”,实则缺乏科学依据,甚至有可能加重创面污染。牙膏中的摩擦剂和香精可能刺激伤口,造成进一步感染;酱油本身含有大量盐分和微生物,涂抹后不但不能止痛,还可能导致细菌繁殖;鸡蛋清虽然带有“凉感”,但同样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另一种较为普遍的误区是“冷处理”方法不当。很多人在烫伤后,会第一时间使用冰块、冰水或冰镇饮料瓶直接冷敷伤口,甚至持续长时间冷却,误以为越冷越好。实际上,低温过度刺激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冻伤,尤其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更具风险。正确做法应是在流水下冲洗烫伤部位,水温保持在15℃~20℃,持续时间以10~30分钟为宜,既能有效降低局部温度,又不会造成次生伤害。
不少人还存在一个误解:只要伤口没有起泡或破皮,就不需要就医处理。这种观念容易让轻微烫伤被忽视,进而发展为更严重的二度或三度伤害。有些烫伤在初期表现并不明显,但数小时后才会出现红肿、水泡或剧痛。特别是当烫伤发生在面部、手部、会阴等敏感部位时,哪怕面积不大,也应引起重视。同时,误将所有水泡自行挑破或反复涂抹药膏,也是极为错误的做法,极易引发感染。
二、科学应对烫伤:正确处理方法与步骤解析
面对烫伤,及时、科学的处理是防止病情恶化和促进愈合的关键。首先,处理烫伤的首要步骤是立即降温。受伤后应立刻用流动的凉水冲洗伤口,这一过程能够快速带走皮肤表层热量,防止热力继续深入组织,同时也有一定的止痛和缓解肿胀的效果。切记不可使用冰块直接接触伤口,以免造成冻伤或血管收缩引起组织缺氧。若在户外无法获取自来水,可选择瓶装水或其他干净水源代替。
根据烫伤的严重程度采取对应措施至关重要。浅表性烫伤,如皮肤发红、轻微灼痛但无水泡,可在冲洗后涂抹烫伤专用药膏,如磺胺嘧啶银软膏等,有助于镇痛和预防感染。若出现水泡,切勿自行挑破,应保持水泡完整,避免创面暴露于外界环境。可使用无菌敷料轻轻覆盖,防止摩擦与污染。对于面积较大的烫伤或发生在特殊部位(如面部、手指、关节、会阴等),即便症状较轻,也建议尽快就医处理。
在完成初步急救处理后,还需关注后续护理与观察。烫伤后的几天内应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碰撞和受压。换药时要遵循医嘱,必要时可在医疗机构进行处理。若出现红肿加重、流脓、持续剧痛或体温升高等情况,可能为感染征兆,须立即就诊。饮食上可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促进皮肤修复。科学应对烫伤不仅体现在应急处理的及时性,还体现在细节护理的全面性。
烫伤虽常见,但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感染、瘢痕,甚至影响功能恢复。现实中,不少人仍深陷急救误区,忽视科学应对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常见烫伤偏方的剖析与纠正,结合实际操作步骤,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自救理念。掌握科学、简便、实用的烫伤处理方法,不仅能在关键时刻降低伤害,还能为伤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每个人都应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守门人,从了解烫伤开始,筑牢安全防线。
(单位:四川省地矿局四〇五医院,省市:四川省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