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覃群婷
近年来,随着体检普及和低剂量胸部CT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被查出“肺结节”。不少人在看到体检报告上的“肺部小结节”后,第一反应是焦虑甚至恐慌,生怕自己得了肺癌。一些人急着做手术切除,也有人一听说“医生建议随访”就以为被拖延,心里更加不安。事实上大多数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并不需要立即处理。肺结节是否危险,关键在于科学评估与动态观察。不是每一个结节都要手术,也不是所有结节都要长期随访。
什么是肺结节?“结节”不等于“肿瘤”
肺结节是指肺部直径小于3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影像学异常,常在CT检查中被发现。小于3毫米的通常称为微结节,大于3厘米则不再称为结节,而是肿块,风险更高。
肺结节并不等于肺癌。它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良性病变如炎症后纤维灶、肉芽肿、钙化灶;感染性病灶如肺结核结节、真菌感染;瘢痕或旧损伤改变;良性肿瘤如错构瘤;恶性病变如肺腺癌早期。
因此,一旦发现肺结节,首先要明白它只是一个影像学描述,而不是一个明确的诊断。后续是否需要处理,关键看它的大小、密度、边缘形态、增长速度及患者的整体评估。
结节不都是癌,关键看“危险等级”
结节的大小:一般认为,结节越大,恶性可能性越高。小于6毫米的结节,绝大多数为良性。6~8毫米者需警惕,超过8毫米则需进一步评估甚至考虑干预。
结节的密度:CT上根据密度将结节分类,实性结节密度较高,可见清晰边界;亚实性结节分为纯磨玻璃结节和混合磨玻璃结节,磨玻璃结节密度较低,边界模糊,早期肺癌常以此表现。磨玻璃结节虽然有一定良性可能,但若持续存在、缓慢增大,尤其是混合性者,需高度重视。
边缘特征和形状:边缘光滑、规则的结节多为良性;边缘毛刺、分叶、伴有空泡或血管穿行的结节则提示恶性风险上升。
生长变化:是否增长是判断良恶的重要依据。稳定不变的结节多为良性;逐渐增大的需警惕。
患者个人风险因素:吸烟史、年龄、职业暴露、家族史等,都会影响结节恶性概率。一个相同大小的结节,在40岁不吸烟者与70岁老烟民身上,其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肺结节的随访原则:按风险分类管理
对于绝大多数发现肺结节的患者,医生会建议“定期随访观察”,而不是立即手术。美国放射学会制定的随访指南广泛用于全球临床实践。以下是简化后的随访建议(仅供参考,具体应由医生判断)。
实性结节<6mm的低危人群可不随访,高危人群1年复查一次;实性结节6~8mm建议6~12个月内复查,2年内动态观察;实性结节>8mm需进一步检查,如增强CT、PET-CT或穿刺活检;磨玻璃结节≤6mm一般不需处理,但需留档对比;磨玻璃结节>6mm建议3~6个月后复查,若持续存在、缓慢增大,需长期监测或考虑切除;混合磨玻璃结节风险较高,通常需3个月复查,并考虑外科评估。
“稳定不变”并不等于完全没问题,但提示良性可能大。多数学术建议随访2~3年后结节无变化者可考虑结束随访,但对于磨玻璃结节,可能需要更长期观察。
哪些肺结节需要手术?不是越早切越好
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有结节”后,第一反应是“要不要尽快切掉?”,生怕错过早期治疗。但事实上,过度干预可能弊大于利。
手术适用于结节大小大于8~10毫米,形态提示恶性;结节有持续性增长趋势;结节密度复杂(如混合磨玻璃)、边缘毛刺;有明确高风险因素,如重度吸烟史、肺癌家族史;穿刺或PET-CT高度提示恶性;结节合并症状,如咯血、消瘦、持续胸痛等。但如果是稳定的小结节,尤其是磨玻璃结节、无高危因素患者,贸然手术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即便手术创伤小,仍需切除部分肺组织,会影响肺功能恢复。切还是不切,关键要基于科学判断,而不是凭主观情绪决定。
肺结节并不罕见,也不必谈“结”色变。它是一种可以监测、可以评估、可以干预的影像表现,绝大多数并不会发展为肺癌。科学随访是处理肺结节最重要的方式。我们要学会用时间、数据和专业知识判断病情,而不是被“是否手术”这一念之差绑架。如果你或家人被诊断出肺结节,不妨放慢情绪、相信专业、保持随访,既不过度恐慌,也不轻视放任。这才是面对肺结节最成熟的态度。
(单位: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