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玉衬
女性月经异常,尤其是月经量过多或出血时间延长,是临床中常见且令人困扰的问题。在中医学中,这类现象被统称为“崩漏”。“崩”是指月经周期外突然大量出血,“漏”则是指周期紊乱、淋漓不尽的持续性出血。崩漏不仅反映了子宫出血的问题,更揭示了女性体内气血、脏腑、经络功能的深层次紊乱。中医从整体角度出发,通过辨证施治,结合草药、针灸、艾灸等多种手段,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在恢复月经正常、调理体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什么是崩漏?中医如何认识
在中医经典文献中,“崩漏”一词早已有之。《金匮要略》将其分为“崩中”和“漏下”,其共同特征是月经规律被打破,出血时间、量、色均异常。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月经受冲任二脉调控。冲脉为“血海”,任脉为“胞脉”,统摄月经、胎孕。当冲任二脉失调,脏腑气血运行紊乱,就可能导致“血不循经”,形成崩漏。导致崩漏的核心病机可概括为“虚实夹杂”,虚者多为气虚、脾虚、肾虚,导致固摄无力,实者多为血热、瘀阻,迫血妄行或阻血成崩。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基础环节
气虚型:脾气不足,摄血无力
表现为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血色淡薄,伴随神疲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舌淡、脉虚弱。治疗应益气健脾,摄血止漏。常用归脾汤、人参养荣汤等,重用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龙眼肉等补益之品,辅以炭化止血药如三七、茜草。
肾虚型:肾精亏损,冲任不固
月经提前、大量、色淡,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性欲减退。治疗以补肾固冲,温养下元。常用右归饮、固冲汤加减,选用熟地黄、山萸肉、杜仲、鹿角霜、益智仁等温补药物,辅以艾叶、阿胶止血。
血热型:肝郁化火,迫血妄行
月经提前、量多、血色鲜红或紫红,伴胸胁胀满、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数。治疗以清热凉血,调肝止血。常用清经散、丹栀逍遥散,配丹皮、栀子、柴胡、牡蛎、黄芩等清泻肝火、凉血止血药。
瘀血型:瘀阻胞脉,血不归经
血色紫黯有块,伴小腹刺痛、痛经史、舌质暗有瘀斑、脉涩。治以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常用失笑散、桃红四物汤等,以桃仁、红花、五灵脂、蒲黄、川芎等配伍炭化药收止血之效。
针灸:调节气血运行的有效手段
除中药内服外,针灸在调理崩漏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刺激相关穴位,针灸可调节内分泌、增强子宫收缩功能、改善冲任气血运行状态。
常用穴位包括关元、气海、命门温补元气,固摄止血;三阴交、血海、太冲调理肝脾肾三脏,通调气血;地机、隐白、合谷止血、调经、缓解痛经。研究表明,针灸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改善月经周期紊乱,降低子宫内膜异常出血的发生率。
艾灸与中药外治:温经止血,扶正祛邪
艾灸是一种通过热力刺激穴位、经络的中医疗法,常用于气血虚寒型崩漏的调理。艾灸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强免疫反应,促进子宫恢复。
常用灸法:温针灸在针刺基础上结合艾灸,提高疗效;隔姜灸以姜片隔开艾条,温阳散寒,适用于肾阳不足型患者;灸关元、命门、肾俞等穴长期调理体质,预防崩漏复发。中药洗剂或熏蒸亦可作为辅助方法,改善局部循环,缓解瘀血所致的盆腔不适。
调护为本: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饮食宜忌:建议避免寒凉、生冷、辛辣食物,尤其在月经期间或体质虚寒者;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铁质的温性食物,如瘦肉、红枣、枸杞、黑豆、乌鸡汤等,以补血益气。
情志调养:情绪波动易引肝气郁结,影响冲任调节,诱发或加重崩漏。建议保持情绪稳定、适度运动、保证睡眠,以助于肝脾和调、气血顺畅。
节制房事与避免劳累:频繁性生活或过度劳累均可耗伤肾气,扰乱冲任,应注意节制,合理安排生活节奏。
中医治疗崩漏,不只是针对“止血”这一单一目标,而是着眼于整体功能的平衡与协调,从气血调理、脏腑平衡到心理疏导,再到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干预,构成一套系统的治疗思路。中药、针灸、艾灸等多种方法相辅相成,既可缓解症状,更可调和根本。对于希望减少激素药物依赖、增强体质恢复的女性而言,中医提供了一个安全、温和、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案。
(单位:灵山县中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