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萌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该病毒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各类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目前,虽无法完全治愈艾滋病,但通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重建或维持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在治疗过程中,用药护理与相关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
艾滋病治疗需长期坚持,患者务必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随意漏服、错服或自行增减药量,都可能致使血液中药物浓度不稳定,难以有效抑制病毒,进而增加病毒耐药风险。例如,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若服药不规律,病毒易发生变异,对药物产生抗性,后续治疗将更加棘手。通常,医生会依据患者个体状况,如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及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患者应严格遵循,切不可擅自更改。
关注药物副作用
艾滋病治疗药物种类繁多,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头痛、头晕、乏力、皮疹等。以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依非韦伦为例,部分患者用药初期可能出现头晕、多梦等神经系统症状;蛋白酶抑制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易引发胃肠道不适。多数副作用在用药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减轻或消失,但倘若症状严重、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患者需立即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形,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或采取相应对症处理措施,帮助患者缓解不适。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
艾滋病患者常因治疗其他疾病需服用多种药物,而部分药物与抗艾滋病药物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比如,抗结核药利福平与抗艾滋病药物合用时,会加快后者代谢,降低血药浓度,削弱抗病毒效果;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与某些抗艾滋病药物联用,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在服用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等)前,务必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抗艾滋病药物,医生会综合评估,判断是否可同时使用,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相互作用发生。
注重药物储存
妥善储存药物对确保药效意义重大。一般而言,艾滋病药物应存放在干燥、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与高温环境。部分药物对储存温度有严格要求,如某些需冷藏保存的药物,若放置在常温下,易变质失效;而部分药物受潮后,也会影响疗效。患者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要求储存药物,同时定期检查药物外观,若发现药物变色、受潮、有异味或出现异常形状,切勿服用,应及时更换新药。
定期复查监测
治疗期间,定期复查不可或缺。患者需定期前往医院,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病毒载量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医生能了解药物疗效,判断是否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比如,若病毒载量持续不下降或反弹,提示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需调整药物;若肝肾功能指标异常,可能是药物对肝肾造成损害,需采取相应保肝护肾措施或更换药物。通常,治疗初期复查频率较高,之后可根据病情稳定情况适当延长复查间隔。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对提高患者免疫力、辅助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应保证充足睡眠,每晚尽量睡够7~8小时,利于身体恢复与免疫系统修复;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制品)、维生素(新鲜蔬菜水果)及矿物质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同时戒烟限酒,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刺激;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每周坚持15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此外,艾滋病患者心理压力往往较大,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对病情不利,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家人、朋友也应给予更多关心与支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
(单位:张家口市传染病医院,省市:河北省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