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湘
甲状腺结节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疾病,我国成人患病率约20%,其中5%~15%为恶性。超声波检查因其无创、实时、高分辨率的特性,已成为甲状腺结节筛查、诊断及随访的核心手段。从发现颈部的异常“小疙瘩”到明确结节性质,超声波技术贯穿全程。本文将系统解析超声波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技术原理、临床应用及最新进展,帮助公众科学认识这一“颈部侦察兵”。
一、超声波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科技密码”
1. 成像原理:声波绘制的“解剖图”
声波反射:超声波探头发射高频声波,穿透颈部组织后遇不同密度结构(如甲状腺、结节、血管)产生反射回声。
图像重建:计算机将回声信号转化为灰度图像,甲状腺实质呈中等回声,结节则因内部成分差异表现为高回声、等回声、低回声或混合回声。
2. 技术优势:甲状腺检查的“理想选择”
无创无痛:无需注射造影剂或暴露于辐射,孕妇、儿童均可安全接受。
实时动态:可观察结节形态随吞咽动作的变化,评估其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
高分辨率:能发现直径<2mm的微小结节,甚至清晰显示结节内部的钙化灶或胶质囊肿。
二、超声波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实战应用”
1. 结节筛查与特征分析
数量与大小:精准测量结节的三维径线,监测生长速度。
形态与边界:良性结节多呈椭圆形、边界清晰;恶性结节常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呈“毛刺征”。
内部回声:高回声提示胶质囊肿或良性腺瘤;低回声需警惕恶性可能,尤其当伴微钙化时;混合回声可能为囊实性结节,需结合其他指标判断。
2. 血流动力学评估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结节内部及周边的血流信号。恶性结节因新生血管形成,常表现为“穿支血流”或“丰富血流环绕”。
脉冲多普勒:测量血流阻力指数(RI),恶性结节RI值常>0.7,提示血管阻力增高。
3. 弹性成像:硬度检测的“新维度”
原理:通过探头压迫组织,根据形变程度计算硬度值。恶性结节因细胞密集、间质纤维化,硬度显著高于良性结节。
临床价值:对直径<1cm的结节,弹性成像可提高恶性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4.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FNA)
操作流程:在超声实时监控下,将细针精准穿刺至结节内,抽取细胞进行病理检查。
适应证:直径>1cm的实性低回声结节;直径<1cm但伴微钙化、纵横比>1、边界模糊等恶性征象;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征象或甲状腺癌家族史。
诊断价值:FN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83%和92%,是术前明确结节性质的“金标准”。
三、特殊类型结节的超声诊断策略
1. 甲状腺微小癌(≤1cm)
特征表现:低回声、微钙化、纵横比>1、边界模糊。
挑战:部分微小癌超声表现不典型,需结合弹性成像或超声造影提高检出率。
2.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
背景改变:甲状腺呈弥漫性低回声,网格状改变,血供丰富。
结节评估:需在炎症背景下区分结节与炎性病灶,FNA可避免过度治疗。
四、超声波检查的“局限性”与应对方案
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存在操作者经验差异、微钙化漏诊及气体干扰图像质量等技术局限,需结合甲状腺功能、降钙素等血清标志物及CT/MRI多模态评估,以明确肿瘤侵犯范围。患者检查前应着低领衣物并携带既往报告;结果需关注TI-RADS分类(≥4类需干预),理性看待钙化性质;良性结节需每6~12个月复查超声,恶性风险结节需依据穿刺结果制定手术或消融方案。
五、结语
超声波是甲状腺结节诊断首选,无创实时,可筛查、定性、监测治疗及评估预后。高危人群需重视体检,未来AI及新技术将提升诊断精准度,助力个体化治疗。
(单位:承德县下板城镇卫生院,省市:河北省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