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庞炳昕
急腹症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病因复杂多样,包括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其中,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引发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急腹症的关键手段,而CT(计算机断层扫描)因其高分辨率和多平面重建能力,已成为揭示阑尾炎“影像密码”的核心工具。本文将通过序号形式,系统解读CT在阑尾炎诊断中的表现及临床价值。
一、CT诊断阑尾炎的核心影像特征
1. 阑尾形态学改变
阑尾增粗:正常阑尾直径通常≤6mm,CT上难以显影。炎症时,阑尾因水肿、充血而显著增粗,直径常超过6mm,严重者可达2cm。
管壁增厚与强化:阑尾壁厚度>2mm,部分病例可见分层强化(黏膜层、肌层、浆膜层),提示炎症累及全层。
管腔内容物异常:CT可显示阑尾腔内高密度粪石(钙化灶,直径<1cm)、积气或积液,粪石阻塞是引发阑尾炎的常见诱因。
2. 周围组织炎症反应
脂肪间隙模糊:阑尾周围脂肪组织密度增高,呈云雾状或条索状改变,提示炎性渗出。
蜂窝织炎与脓肿:炎症扩散可导致邻近肠系膜脂肪模糊,形成蜂窝织炎;若脓肿形成,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混杂密度灶,中央可见液性暗区,增强后边缘强化。
淋巴结肿大:阑尾周围及肠系膜可见多发淋巴结肿大(直径>5mm),反映局部免疫反应。
3. 并发症的CT表现
穿孔与腹膜炎:阑尾壁连续性中断,周围脂肪间隙内出现游离气体(提示穿孔),或腹腔内广泛积气、积液。
门静脉炎:炎症沿门静脉系统扩散时,CT可见门静脉及其分支内血栓形成,肝实质内出现楔形低密度灶。
肠梗阻:阑尾周围脓肿压迫肠管可导致肠梗阻,CT表现为肠管扩张、气液平面。
二、CT在阑尾炎诊断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1. 优势
高敏感性:CT对阑尾炎的诊断敏感性达90%~98%,尤其适用于症状不典型或肥胖患者。
多平面重建:通过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可清晰显示阑尾位置(如盲肠后位、盆位)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鉴别诊断:CT可排除右侧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扭转、憩室炎等拟似疾病,减少误诊。
2. 局限性
辐射暴露:CT检查涉及电离辐射,孕妇及儿童需谨慎选择。
早期病变漏诊:极早期阑尾炎(如单纯黏膜炎)可能因形态改变不明显而漏诊,需结合临床表现。
三、临床决策与CT报告解读
1. 典型CT报告术语解析
“阑尾增粗,直径约8mm,管壁增厚,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提示急性阑尾炎。
“阑尾腔内高密度灶,伴周围脓肿形成”——需考虑阑尾穿孔并脓肿,优先引流或手术。
“右侧结肠旁沟游离气体”——高度怀疑消化道穿孔,需紧急处理。
2. 治疗决策依据
保守治疗:单纯性阑尾炎(无脓肿、穿孔)可尝试抗生素治疗,但需密切随访CT。
手术治疗:CT提示脓肿、穿孔或门静脉炎时,需及时手术(腹腔镜或开腹阑尾切除)。
四、预防与日常管理
1. 高危人群筛查:有阑尾炎家族史、反复发作腹痛者,建议定期腹部超声或CT筛查。
2. 饮食与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高脂饮食,减少粪石形成风险;保持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
3. 术后护理:阑尾切除术后需注意切口清洁,避免剧烈运动;术后1个月复查CT,评估腹腔粘连情况。
五、结语
CT通过精准显示阑尾形态、周围炎症及并发症,为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影像密码”。临床医生需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CT表现,制定个体化方案。公众应提高对急腹症的警惕性,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热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完善CT检查,避免延误病情。未来,随着低剂量CT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发展,阑尾炎的影像学诊断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单位:邢台市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