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贾晓丽
剖宫产是解决难产,保障母婴安全的重要手术方式。手术室护理贯穿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观察全流程,直接影响手术效果与母婴预后。本文从护理视角解析剖宫产手术全流程护理要点,为产妇及家属提供科学指导。
一、术前准备:构建母婴安全屏障
1.产妇综合评估
高危因素筛查:详细询问病史,重点排查胎盘植入、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等高危妊娠并发症。
心理干预:针对产妇对手术的焦虑心理,采用“四步沟通法”,解释必要性,结合超声影像说明胎儿窘迫风险等;流程可视化,用动画演示麻醉→切口→娩出胎儿→缝合步骤;成功案例分享,提供同类手术成功率数据(如瘢痕子宫剖宫产成功率>98%);家属协同支持,指导家属参与术前安抚,增强产妇安全感。
2.术前准备规范
皮肤准备:采用“三区消毒法”,以耻骨联合为中心,向上至剑突,两侧至腋中线,彻底清洁皮肤褶皱处。
导尿管理:使用14号双腔气囊导尿管,注入生理盐水10ml固定,记录尿量及颜色。
药物准备:术前30分钟静脉滴注头孢唑林,预防切口感染;备齐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促宫缩药物。
二、术中配合:精准保障手术安全
1.无菌技术执行
铺巾规范:采用“五层铺巾法”,从下腹部向上逐步覆盖,确保手术野无菌屏障。
器械管理:配置专用剖宫产器械包,包含子宫钳、组织剪、可吸收缝线等,提前30分钟完成器械清点。
应急准备:备齐子宫压迫缝合包、宫腔填塞纱布等物品,应对术中大出血。
2.生命体征监测
麻醉配合:协助麻醉师完成腰硬联合麻醉,记录麻醉平面范围,监测阻滞效果。
动态监护:每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重点关注胎儿娩出时血流动力学变化。
新生儿抢救准备:手术台旁预置新生儿辐射台、气管插管、T组合复苏器等设备,确保娩出后30秒内完成初步评估。
三、术后观察:精细化母婴康复管理
1.麻醉复苏期护理
体位管理:全麻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腰麻患者去枕平卧4~6小时,预防头痛。
苏醒评估:采用“清醒评分表”,当产妇睁眼反应评分≥4分、定向力恢复时,方可尝试唤醒。
2.切口与子宫护理
敷料观察:使用“2H观察法”,术后2小时内每30分钟检查切口敷料,重点观察有无渗血、渗液。
宫缩监测:每15分钟按摩子宫底,记录子宫高度、硬度及阴道出血量,当2小时出血量>400ml时,立即启动产后出血应急预案。
引流管理:保持腹腔引流管负压状态,记录引流液性状,当24小时引流量<50ml时考虑拔管。
3.并发症预防
感染防控:术后每日监测体温,当>38℃时,立即行血培养及切口分泌物培养,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
深静脉血栓预防:鼓励产妇术后6小时进行踝泵运动,术后12小时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乳腺炎预防:指导正确哺乳姿势,每2小时排空乳房,避免乳汁淤积。
4.疼痛管理
多模式镇痛:采用“三阶梯镇痛方案”,轻度疼痛口服对乙酰氨基酚;中度疼痛肌注哌替啶;重度疼痛静脉自控镇痛泵(含舒芬太尼)。
非药物干预:使用冷敷垫、音乐疗法等辅助缓解切口疼痛。
四、结论
剖宫产手术室护理需贯穿“术前精准准备→术中严密配合→术后科学观察”全链条。护理人员需以循证护理为指导,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优化疼痛管理、强化并发症预警,才能有效提升手术成功率,促进母婴快速康复。记住:规范化的手术室护理是剖宫产母婴安全的重要保障。
(单位:阜平县医院,省市: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