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邹海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油炸食品、甜点等高脂、高糖、高盐饮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餐桌上,这也让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心肌梗死、脑卒中、冠心病等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背后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长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尤其是高脂饮食。现代医学与中医观点虽然理论体系不同,但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都高度重视饮食调节的重要性。无论是从“血脂管理”还是“脾胃调护、痰浊内生”的角度,低脂、清淡、平衡的饮食都是保护心脏、维护血管健康的基础。
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高脂饮食导致血脂水平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使血管腔变窄、弹性减弱,最终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后果。这一过程往往缓慢而隐匿,直到出现胸痛、心绞痛甚至急性心梗才被发现。
在中医理论中,心血管疾病多属于“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与“痰浊内阻”“气滞血瘀”“阴阳失调”密切相关。高脂饮食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痰湿内生,痰浊阻滞经络,影响心脉运行。
什么是“低脂”饮食
“低脂”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吃脂肪,而是指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控制总脂肪摄入量,并增加优质脂肪的比例。日常总能量中,脂肪供能比例建议控制在20%~30%,其中饱和脂肪应低于总能量的10%。
人体需要脂肪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合成激素、维持细胞膜稳定等,但过多的“坏脂肪”会导致血脂异常,影响心血管健康。
哪些脂肪要限制
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羊油)、肥肉、黄油、奶油、奶酪、椰子油、棕榈油中,摄入过多会提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反式脂肪多见于油炸食品、部分人造黄油、蛋糕、饼干、奶茶中的奶精等。它不仅会升高“坏胆固醇”,还会降低“好胆固醇”,对心血管危害极大,应尽量避免。
哪些脂肪可以适量摄入
不饱和脂肪主要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存在于橄榄油、菜籽油、坚果、鱼类(尤其是深海鱼)、亚麻籽油等。这些脂肪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提高好胆固醇,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饮食干预的具体策略
增加蔬菜水果: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有助于降低血脂、改善肠道功能,并且能减少脂肪的摄入。在中医看来,蔬果多性凉味甘,有助于清热化痰、润燥通便,有益于调和脾胃,预防痰浊内生。
优选蛋白质来源:选择瘦肉、鱼、豆制品、蛋白粉等低脂肪、高优质蛋白的食物,替代红肉和动物内脏,可有效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尤其深海鱼含有丰富的Ω-3脂肪酸,能改善血脂,减少心律失常风险。
控制油盐糖:少用烹调用油,避免反复煎炸;减少盐和酱油的用量,每天摄盐量控制在5克以内;限制精制糖,尽量不喝含糖饮料和甜食,这些都是控制体重、降低血脂的关键。
合理搭配主食:多选用全谷物、糙米、燕麦、红薯等粗粮,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促进胆固醇排出,预防动脉硬化。
注意饮食节制:中医讲究“饮食有节”,主张七八分饱,避免暴饮暴食,防止脾胃负担过重。长期饮食无度,易伤脾胃生痰湿,积久则化热,内阻于心脉,导致“痰浊壅滞”,诱发心血管疾病。
适度运动与饮食相辅相成
科学饮食与规律运动是心血管健康的“双保险”。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促进脂质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动脉硬化风险。运动还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有助于祛湿化痰,进一步辅助饮食调脂。推荐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等。若有心血管基础疾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
饮食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却最容易改正的环节。高脂饮食是心血管疾病的隐形推手,而“低脂、清淡、平衡”的饮食模式不仅符合现代营养学的建议,更与中医“脾胃为后天之本”“治未病”理念相契合。中医一直倡导“未病先防”的核心理念,强调饮食调养与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只要从今天开始,重视每一餐的选择,配合合理运动和定期体检,就能有效防范血脂异常,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为心脏和血管构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单位:贺州市中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