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姜永河
“体检报告显示空腹血糖6.5mmol/L,是不是得了糖尿病?”“血糖降到正常值,就可以停药了吧?”在内科门诊,类似的疑问每天都在上演。血糖与糖尿病的关系,看似简单却藏着很多认知陷阱。不少人因误判病情陷入焦虑,或因轻视问题延误治疗。今天,内科医生就来揭开关于血糖与糖尿病的3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血糖高=糖尿病,单次超标就慌了神
张先生在单位体检中查出空腹血糖6.8mmol/L,看到数值超过参考值(3.9~6.1mmol/L),立刻断定自己得了糖尿病,再次复查时,医生告诉他:这只是“空腹血糖受损”,属于糖尿病前期,并非真正的糖尿病。
临床上,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且重复检测确认,才能诊断为糖尿病。而空腹血糖在6.1~6.9mmol/L之间,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mmol/L之间,属于“糖调节受损”,也就是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是可逆的,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约30%的人能恢复正常。
此外,血糖还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一过性升高”。比如体检前一天熬夜、吃了大量甜食,或当天情绪紧张、剧烈运动,都可能导致血糖暂时超标。因此,发现血糖异常后,应在不同日子多次检测,结合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结果综合判断,避免仅凭单次数值下结论。
误区二:没症状就不用管,血糖高也能“硬扛”
王阿姨体检时发现餐后血糖9.2mmol/L,属于糖尿病前期,但她觉得自己“能吃能喝能睡”,既不口渴也不消瘦,根本没当回事。直到3年后出现手脚麻木、视力模糊,才发现已发展成2型糖尿病,且伴有神经病变。
糖尿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往往没有典型症状。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症状,通常在血糖严重超标(如空腹血糖超过10mmol/L)时才会出现。而糖尿病前期和轻度糖尿病患者,可能完全没有不适,但若放任不管,每年会有5%~10%的人进展为糖尿病。
更危险的是,血糖长期轻度升高会悄悄损伤血管和器官。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血糖正常者高2倍。因此,无论有无症状,只要发现血糖异常(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都需及时干预。
误区三:血糖正常就停药,自行调整方案埋隐患
李女士患2型糖尿病5年,一直规律服药。最近几次检测血糖都在正常范围,她认为“病已经好了”,擅自停了药。半个月后,她因头晕乏力就诊,空腹血糖飙升至13.2mmol/L,还出现了酮体升高的情况。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根治。患者血糖达标,往往是药物、饮食、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擅自停药会导致血糖反弹,反复波动可能加速并发症的发生。即使血糖长期稳定,调整用药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通常需要结合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等指标综合评估。
还有些患者迷信“降糖偏方”,用保健品替代药物,这同样风险极高。临床上曾遇到患者用“降糖茶”代替胰岛素,导致血糖失控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险些危及生命。糖尿病治疗需要个体化方案,任何调整都应基于医学检查和专业评估,不可盲目自行决定。
正确认知:糖尿病管理,看的是“长期稳定”而非“一时数值”
想要远离糖尿病误区,首先要明确:糖尿病的诊断需要严格依据标准,单次血糖升高需进一步排查;其次,糖尿病前期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无症状不代表无风险;最后,糖尿病管理是长期过程,血糖正常后仍需坚持规范治疗。
日常监测血糖时,除了空腹血糖,还应关注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反映的是基础血糖水平,餐后血糖能更全面地反映血糖调节能力,而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4%~6%)则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对于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周至少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3~6个月复查一次,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总之,血糖与糖尿病的关系需要科学看待。既不必因单次血糖升高过度恐慌,也不能因无症状或血糖暂时正常而放松警惕。遇到血糖问题时,最好及时咨询内科医生或内分泌专科医生,通过专业评估制定合理的干预方案,才能真正守护好代谢健康。
(单位:定兴县柳卓乡青冢村卫生室,省市: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