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滟添
在众多肿瘤性疾病中,胃癌被称作消化系统的“隐形杀手”。它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与胃炎、消化不良等常见胃病混淆,导致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根据流行病学数据,胃癌在我国属于高发病种,尤其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中,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然而,胃癌的早期征兆常被忽视,其实只要提高警惕,对身体变化保持敏感,许多胃癌是可以早发现、早治疗的。
胃癌为何容易“隐身”
胃癌的发病过程通常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往往经历“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早期癌变”这一序列。整个过程中,患者并不一定会感到明显不适,或只是出现一些轻微的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上腹胀满、轻微疼痛、嗳气等,这些都很容易被误认为“胃不舒服”“吃坏了”“太累了”等。加之胃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即使局部有病变,短期内也未必引起严重功能障碍,这也是胃癌早期往往不易被察觉的重要原因。
早期胃癌的可疑信号
食欲减退,体重莫名下降:如果近期没有主动节食或增加运动,却出现明显的食欲变差、饭量减少甚至讨厌某些食物,且体重逐渐下降,需警惕是否存在恶性病变。这一信号常在胃癌早期就已出现,尤其值得注意。
上腹不适或隐痛:胃癌早期疼痛多数不剧烈,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钝痛或胀痛,无规律可循,也不一定与进食有关。这与常见胃炎或溃疡的“餐后痛”“空腹痛”不同。
饱胀、嗳气、反酸频繁:进食后容易胀满、嗳气频繁、反酸反胃且持续不缓解,若常规治疗无效,要考虑是否有结构性病变。
吞咽困难或食物通过不畅:当胃癌病灶位于胃的上部,靠近贲门时,可能出现咽食物时有异物感、卡顿感。这是胃癌向食管方向侵犯的信号之一。
黑便或呕血:胃部出血会使大便颜色变黑呈柏油样,如果频繁出现黑便且排除痔疮等因素,或出现呕血现象,需尽快检查消化道。早期癌灶的破溃出血,有时并不伴随剧痛。
贫血、乏力、面色苍白:胃出血或慢性营养吸收障碍会引起缺铁性贫血。特别是中老年人若出现原因不明的贫血、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应考虑胃肠道病变的可能。
哪些人是胃癌的高风险人群
不是所有人都处于同等风险之下,以下人群需特别提高警惕,定期体检,必要时进行胃镜检查:年龄在40岁以上,尤其男性居多;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者;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长期患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或胃溃疡;喜食高盐、烟熏、腌制、油炸食品;长期吸烟、饮酒者;作息不规律,压力大、进食不定时人群。这些因素会促进胃黏膜长期受到刺激,引发病理性改变,逐步演变成癌变。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生活在胃黏膜中的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因子。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可引发慢性活动性胃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最终形成胃癌。尤其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且部分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更应引起重视。对于有胃病家族史或长期胃不适者,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若为阳性,应遵医嘱进行规范根除治疗。
如何筛查与预防
胃癌的早期筛查主要依赖胃镜检查。虽然胃镜检查会引起一定不适,但它是目前发现早期胃癌最可靠的方法。尤其是高危人群,建议每两至三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若存在胃黏膜病变,则应在医生建议下缩短复查周期。
预防胃癌应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少食腌制、烟熏、高盐食物,多吃新鲜果蔬;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进食过快;戒烟限酒,减轻胃部负担;避免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管理好情绪与压力,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病。
胃癌并非“无声无息”,只是它的信号总是被掩盖在“胃不好”“吃撑了”“累着了”之中。真正关注身体、了解常识、主动筛查,才是我们与疾病之间最强的防线。消化系统的隐形杀手就在日常生活中潜伏,谁能早一步行动,谁就能多争取一次健康的机会。别等到“明显不适”才开始紧张,也别把反复的胃部不适当作小毛病。真正对自己负责的人,从不忽略身体发出的任何异常信号。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