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杰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全球患者人数已超过1000万,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7%。该病以运动症状为核心表现,但早期症状常被忽视,导致诊断延迟。本文系统梳理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与诊断要点,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为公众提供科学认知框架。
一、帕金森病的五大早期症状
1. 静止性震颤:手抖的“特异性信号”
表现特征:患者安静时单侧手指、下颚或下肢出现规律性震颤(4~6Hz),呈“搓丸样”动作,活动时减轻,睡眠后消失。
鉴别要点:需与特发性震颤(动作性震颤)区分,后者饮酒后症状可缓解,而帕金森病震颤无此特性。
2. 运动迟缓:动作变慢的“隐形陷阱”
日常表现:穿衣、系扣、刷牙等精细动作变缓,面部表情减少(“面具脸”),书写字体逐渐缩小(“小写症”)。
量化标准:起立-行走测试时间延长,步态初始犹豫时间超过3秒。
3. 肌强直:肢体僵硬的“铅管感”
触诊特征: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均匀增高,似“弯曲铅管”,合并震颤时呈“齿轮样强直”。
伴随症状:肩颈部疼痛、腰背部僵硬,易误诊为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
4. 姿势平衡障碍:跌倒的“高危预警”
早期迹象:起立时需扶撑物,行走时手臂摆动减少,身体前倾呈“追赶步态”。
中晚期表现:冻结步态(突然无法迈步)、后拉试验阳性(向后拉肩时倒退3步以上)。
5. 非运动症状:隐匿的“前驱信号”
嗅觉减退:70%患者早期出现嗅觉阈值升高,对香蕉、柠檬等气味不敏感。
睡眠障碍: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表现为梦中拳打脚踢。
自主神经症状:便秘、尿频、体位性低血压(站立时收缩压下降>20mmHg)。
二、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要点
1. 核心诊断标准(MDS-2015)
必备条件:存在运动迟缓,合并静止性震颤或肌强直中的至少一项。
支持性标准: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出现“小写症”“面具脸”等体征;嗅觉测试(UPSIT)评分低于正常值2个标准差。
2. 排除性诊断标准
脑部结构性病变:CT/MRI显示脑梗死、脑肿瘤或脑积水;
药物性因素: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钙通道阻滞剂;
继发性病因: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豆状核变性、正压性脑积水。
3. 辅助检查技术
多巴胺转运体PET(DAT-PET):显示壳核区放射性摄取减少,敏感性达97%;
经颅超声(TCS):黑质回声增强(面积>0.20cm²),特异性达90%;
α-突触核蛋白检测:皮肤或唾液样本中发现错误折叠蛋白(研究阶段)。
三、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与误区
1. 需要鉴别的疾病
特发性震颤:阳性家族史,无运动迟缓及肌强直;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垂直性核上性凝视麻痹,对左旋多巴无效;
多系统萎缩(MSA):早期出现自主神经衰竭(体位性低血压、尿失禁)。
2. 常见诊断误区
过度依赖单一症状:孤立性震颤患者中仅有30%最终确诊为帕金森病;
忽视非运动症状:嗅觉减退可早于运动症状5~10年出现;
影像学误读:正常老龄化黑质回声增强面积<0.18cm²,需严格区分。
四、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1. 生物标志物研发
血液检测:血浆神经源性外泌体α-突触核蛋白水平升高;
泪液检测:泪液中多巴胺代谢产物(DOPAC)浓度下降。
2. 治疗技术突破
干细胞疗法:自体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临床试验显示移植后12个月运动评分改善35%;
基因治疗:腺相关病毒(AAV)载体递送GDNF蛋白,促进神经保护。
五、结语
帕金森病早期诊断需结合运动、非运动症状及多模态检查。公众应警惕静止性震颤、嗅觉减退等预警信号,40岁以上人群可定期筛查。前沿疗法正推动诊疗向精准化、个体化发展。
(单位:邢台市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