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毓青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问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防控心脑血管疾病,关键不在药物的数量,而在于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中,饮食和运动被认为是最基础、最安全、成本最低、效果最可持续的干预方式。不管是已经患病的人,还是希望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普通人群,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与规律的运动方式,都能显著改善血压、血脂、血糖等多项关键指标,从源头上降低风险。
为什么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常见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变化,久坐少动成为常态,加之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许多疾病并非突如其来,而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积累的结果。高盐、高脂、高糖饮食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缺乏运动导致血液循环减慢、脂代谢紊乱;慢性压力与睡眠障碍使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血压持续升高。久而久之,心脏和脑部血管逐渐变窄变硬,最终可能导致心梗、脑梗等严重后果。
更危险的是,这些病变在早期几乎没有症状,等到胸闷、心悸、头晕、肢体麻木等信号出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因此,主动管理心脑血管健康,必须从日常做起,而饮食和运动是最重要的两个抓手。
饮食调整:从“吃得饱”到“吃得对”
控制总热量,维持合理体重:超重与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温床。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应依据年龄、性别、活动强度等个体差异合理控制。尽量减少高能量密度食物如油炸食品、奶油甜点、加工零食的摄入。
限盐限脂:钠摄入过多直接导致血压升高,建议每人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日常可通过少放酱油、避免腌制品、使用限盐勺等方式控制盐量。同时,应减少动物脂肪、内脏、奶油等饱和脂肪酸摄入,选择橄榄油、菜籽油等不饱和脂肪替代。限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避免食用氢化植物油、部分糕点和速食。
增加膳食纤维和抗氧化成分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稳定血糖,并促进肠道健康。深色蔬果如菠菜、蓝莓、胡萝卜中还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减少血管氧化损伤。
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有助于维持肌肉和心脏功能。推荐摄入如鱼类、瘦肉、豆制品、鸡蛋等低脂高蛋白食物。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富含Ω-3脂肪酸,有助于抗炎、降脂、保护血管内皮。
合理安排餐次,避免血糖波动:三餐规律,适量加餐,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空腹。可采用少量多餐方式,稳定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波动,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和代谢异常。
运动干预:给心血管“洗洗澡”
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车、跳舞、太极等属于典型的有氧运动,能有效增强心肺耐力,降低血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间隔不超过2天。
力量训练:肌肉是“代谢发动机”。增加肌肉质量有助于基础代谢率提升,减少脂肪堆积。每周进行2~3次的抗阻训练,如徒手深蹲、哑铃训练、弹力带拉伸等,对中老年人尤其重要。
柔韧和平衡训练:对于高龄人群或慢病患者,建议增加拉伸、瑜伽、太极等训练,有助于增强平衡能力、预防跌倒,同时调节神经系统,改善睡眠和情绪。
合理制定计划,循序渐进:初始阶段不必追求高强度,应从可控、可坚持的运动开始,逐渐增加频率和时长。运动后如感到疲乏、胸闷、心慌,应暂停活动并评估原因。个体化运动处方可由医生或运动康复师协助制定,尤其适用于已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
心脑血管疾病不只是“老年病”,它正逐渐年轻化,并越来越多地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真正的防治突破,不在某种药物或手术技术,而在我们每天吃什么、怎么动、怎么活。改变生活方式不易,需要毅力和长期坚持。但每一次选择清淡饮食、坚持锻炼、早睡早起、控制情绪,都是在为未来的自己“买健康保险”。心血管健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而是每一天积累的结果。
(单位: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