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佳伟
肛瘘常被人误解为普通的“肛门长疮”,但实际上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肛瘘作为肛肠疾病“四大金刚”之一,其危害性远超普通“肛门长疮”。深入了解并识别肛瘘,对保护肛肠健康至关重要。
一、肛瘘与肛门长疮:看似相似,实则不同
肛门长疮多为疖肿、毛囊炎等浅表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凸起肿物,多可自愈或经简单治疗痊愈。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会阴皮肤相通的慢性感染,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多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无法自愈,若不及时治疗会反复发作并复杂化。前者局限于皮肤表层,后者瘘管可深入组织,对肛门功能和健康影响更大。
二、这些症状,可能是肛瘘在“报警”
(一)流脓
流脓是肛瘘最典型的症状之一。新生瘘管排脓量较多,脓液黏稠、色黄、味臭,常污染内裤,随着病程延长,排脓量逐渐减少,时有时无,质地变得稀薄如水。若脓液突然增多,可能意味着新瘘管形成;当瘘管暂时封闭时,脓液无法排出,会出现局部肿痛、体温升高等症状,一旦封闭的瘘口破溃,又会再次流脓,甚至可能从瘘口中排出气体和粪便。
(二)疼痛
瘘管通畅且无炎症时,患者多无明显疼痛,仅感肛门局部发胀,行走或排便时症状加重。若外口愈合导致瘘管内脓液积聚,或粪便进入瘘管,会引发剧烈疼痛,多为胀痛或跳痛,脓液排出后疼痛可缓解。
(三)瘙痒
肛瘘持续流脓会不断刺激肛周皮肤,导致肛门周围潮湿不适,进而引发明显的瘙痒感。这种瘙痒往往顽固且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肛周湿疹
长期受脓液刺激,肛周皮肤会出现皮肤变色、表皮脱落、纤维组织增生和增厚,最终形成肛周湿疹。此时肛周皮肤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瘙痒加剧,抓破后还可能继发感染,形成恶性循环。
(五)硬结或条索状肿物
瘘管壁及瘘口反复受到炎症刺激,会导致纤维组织增生,进而肛周可触及明显的条状硬块或硬结,用手按压会有疼痛感。
三、为什么会得肛瘘?这些原因要注意
(一)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导致肛瘘的最主要原因。当肛隐窝、肛门瓣感染发炎后,炎症可向肛门周围蔓延,形成肛门直肠周围炎,随着病情发展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溃口久不愈合,腔壁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坚硬管道壁,最终形成肛瘘。
(二)肛门直肠损伤
硬物卡在肛门口时,易损伤肛门黏膜和直肠黏膜。排便时,粪便中的细菌侵入伤口,引发炎症和肛周感染,进而可能发展为肛瘘。
(三)感染因素
产妇会阴部手术、直肠有创手术可能导致肛门周围组织损伤,引发细菌感染,形成继发性肛瘘。此外,特异性炎性疾病(克罗恩病、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恶性肿瘤、肛管外伤感染等也可能导致肛瘘。
(四)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可能导致肛管直肠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异常通道,进而引发肛瘘。
(五)不良生活习惯
久坐、久站会导致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便秘和腹泻会破坏肛隐窝的正常生理环境,容易引发肛隐窝炎,进而发展为肛周脓肿和肛瘘;长期饮食不节,如过多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少喝水、缺乏膳食纤维摄入,也会影响肠道功能,增加肛瘘发病率。
四、小小肛瘘,为何不可忽视
肛瘘不及时治疗,瘘管会延长增多成复杂性肛瘘,增加治疗难度,影响肛门括约肌致失禁。还可能因慢性炎症刺激引发恶变,其流脓、疼痛等症状影响生活工作,导致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五、科学防治肛瘘,从日常细节做起
建立良好生活习惯:定时排便,便后温水坐浴;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运动。合理饮食:清淡为主,少食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果蔬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及时治疗肛隐窝炎等,控制肛裂等可能引发肛瘘的疾病。重视肛门自查:留意肛门是否有硬结、脓血、疼痛等症状,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肛瘘并非简单的“肛门长疮”,而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肛肠疾病。了解其症状、病因和危害,做好日常预防,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才能避免病情恶化,保护肛肠健康和生活质量。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省市:广东省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