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芳玲
做完胃镜后,很多人最关心的就是医生说的“有没有癌”,但胃镜检查除了医生当场观察到的结果,还有一个关键的“幕后评审”——病理报告。这份报告常常包含许多专业术语,读起来“似懂非懂”,令人焦虑。其实,胃镜病理报告并不神秘,学会看懂其中的关键词,就能更好地理解自身胃部健康状况,也能和医生沟通得更顺畅。
为什么胃镜还要送病理
胃镜检查是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胃部黏膜表面,医生可以看到有无红肿、糜烂、溃疡或肿块等异常。但仅凭肉眼判断,有些病变无法确诊良恶性质,比如:是炎症?是癌前病变?还是早期癌症?
这时,医生会在胃镜过程中取一小块组织做活检,送去病理科进行显微镜下的细致观察,这就是“胃镜病理检查”。只有病理检查才能明确细胞层面的改变,是确诊胃癌、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问题的金标准。
病理报告怎么看?从这几个关键词入手
标本部位和数量
通常报告开头会注明:“胃窦黏膜”“胃体小弯”“贲门区”或“溃疡边缘组织”等,这是医生在胃镜中采样的具体部位。了解采样位置,有助于判断病变分布。例如:“胃窦活检3块”“胃体活检2块”,说明取材部位和数量,供医生综合评估。
慢性胃炎、活动性胃炎
这类是最常见的报告结果之一,属于炎症性改变,并非肿瘤。慢性胃炎指胃黏膜长期受刺激后发生的炎症改变,可能是由幽门螺杆菌、饮食习惯、药物等引起;活动性胃炎说明炎症正处于活跃期,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往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萎缩性胃炎提示胃腺体减少,胃黏膜变薄,是胃癌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肠化生,胃黏膜细胞变成肠道杯状细胞,属于癌前病变的表现之一,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后者风险更高。
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它们都指的是细胞在显微镜下出现异常增生的状态,虽然还未达到癌症的标准,但属于癌前病变阶段。根据程度不同,分为:轻度异型增生,细胞轻微异常,仍可逆,观察随访为主;中度异型增生,病变加重,存在进展可能;重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于癌前病变的高级阶段,如不处理,有可能演变为早期胃癌。
腺癌/癌组织
如果报告中出现“腺癌”“印戒细胞癌”等明确写明“癌”的术语,说明已确诊为胃癌。这类报告会进一步描述:分化程度表示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似程度,分化越低,恶性程度越高;浸润深度提示癌细胞是否只局限于黏膜层,还是已经侵入更深层组织;有无血管或神经侵犯用于评估肿瘤是否可能扩散或转移。
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态
病理报告中还会注明是否发现幽门螺杆菌。这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重要致病菌。结果可能写为:未见幽门螺杆菌;可见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阳性(++/+++)。感染幽门螺杆菌时,医生通常会建议根除治疗,即通过口服抗生素联合抑酸药物清除菌体,以降低胃癌风险。
如何理解病理报告的整体结论
病理报告不是“单项判断”,而是需要结合胃镜所见、病人症状、检查目的来综合分析。
报告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提示为常见胃炎类型,可口服药物治疗并根除HP;“重度异型增生,建议随访”,需在3~6个月内复查胃镜或考虑内镜下治疗;诊断“分化型腺癌”需尽快做分期检查,确定是否能手术或做内镜下切除;显示“萎缩性胃炎,伴灶性肠化生”说明胃黏膜存在癌前改变,应长期监测。
面对病理结果,患者该如何应对
不要自行解读,不要用搜索代替医生,网上的信息往往片面甚至容易误导患者,应第一时间向主治医生咨询。别轻视“慢性炎症”,尤其合并萎缩或肠化生时,建议定期胃镜复查,每1~2年一次。一旦出现异型增生、瘤变,要根据医生建议积极处理,部分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治疗。确诊胃癌也不等于“宣判死刑”,早期胃癌通过内镜手术(ESD)可以完全治愈,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处理。关注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时检测、规范治疗,是预防胃癌的重要环节。
胃镜病理报告像是一次深度“显微扫描”,揭示胃部健康的真实面貌。它不是单纯的好或坏,而是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判断依据,帮助医生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决策。与其被“术语吓倒”,不如学会看懂报告背后的含义,主动配合医生完成下一步治疗或随访。
(单位:广西柳钢医疗有限公司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