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侯丽洁
我国幅员辽阔,野生菌资源丰富,尤其是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采食野生菌是延续千百年的饮食传统。鸡枞、松茸、牛肝菌等美味山珍深受人们喜爱,但与此同时,食用毒蘑菇中毒的事件也频频发生。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年因误食毒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超过1000起,其中重症病例死亡率可达20%~50%。2023年夏季,仅云南省就报告了30余起毒蘑菇中毒事件,造成多人死亡。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警示我们:野生菌虽美味,安全须第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毒蘑菇的知识吧!
一、毒蘑菇的危害
毒蘑菇含有多种毒素,不同种类的毒素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也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肝毒性毒素(如鹅膏菌属中的毒鹅膏菌、白毒伞等),这类毒素会严重损害肝脏,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率极高。中毒初期症状不明显,但数日后可能出现黄疸、肝昏迷,甚至死亡。
2.神经毒性毒素(如毒蝇伞、裸盖菇等),可引起幻觉、精神错乱、抽搐、昏迷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衰竭。
3.胃肠炎性毒素(如毒红菇、毒粉褶菌等),误食后1~2小时内出现剧烈呕吐、腹泻、腹痛,严重者可导致脱水、休克。
4.溶血性毒素(如鹿花菌等),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可引发急性肾衰竭。
二、毒蘑菇的科学辨别
由于毒蘑菇与可食用菌形态相似,普通民众难以准确辨别。民间流传许多辨别毒蘑菇的“土方法”,如“颜色鲜艳的有毒”“虫子吃的无毒”“煮时变黑的有毒”等,但这些方法并不科学。许多剧毒蘑菇(如白毒伞)外观朴素,而一些可食用菌(如红菇)颜色鲜艳。因此,仅凭外观无法准确判断蘑菇是否有毒。那么如何正确地辨别毒蘑菇呢?
1.观察菌盖和菌褶。毒鹅膏菌的菌盖通常呈白色或灰白色,菌褶白色,菌柄基部有菌托(像“蛋壳”包裹)。毒红菇的菌盖呈红色或粉红色,菌褶白色,受伤后不变色。
2.查看菌环和菌托。许多剧毒蘑菇(如致命鹅膏)具有菌环(菌柄上的环状结构)和菌托(菌柄基部的杯状结构)。
3.闻气味。部分毒蘑菇有刺鼻的腥味或苦杏仁味,而可食用菌通常有清香或无明显异味。
4.专业鉴定。最可靠的方法是请专业真菌学家或食品安全机构鉴定,切勿自行判断。
三、误食毒蘑菇怎么办
一旦误食毒蘑菇,切勿拖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催吐。在中毒初期(1~2小时内),可用手指或勺子刺激咽喉催吐,减少毒素吸收。
2.保留样本。保存吃剩的蘑菇或呕吐物,以便医生快速鉴定毒素类型,对症治疗。
3.立即就医。即使症状较轻,也应尽快前往医院,某些毒素(如鹅膏毒素)潜伏期长,可能延误治疗时机。
4.避免错误处理。不要轻信“民间偏方”,如喝绿豆汤、吃生大蒜等,这些方法无法解毒,反而可能耽误救治。
四、安全食用建议
1.不采不食野生菌,除非经过专业培训,否则不要自行采摘野生蘑菇。
2.购买正规渠道的菌类,选择超市或正规农贸市场销售的食用菌,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菌。
3.烹饪要彻底,即使是可食用菌,也要充分煮熟,避免半生不熟导致中毒。
4.特殊人群谨慎食用,儿童、老人、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应尽量避免食用野生菌。
野生菌虽美味,但风险极高。每年因误食毒蘑菇导致的悲剧屡见不鲜,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不采、不买、不食不明野生菌。生命只有一次,切勿因一时贪嘴酿成大祸!科学辨识,谨慎食用,才能享受健康美味的生活。在享受山珍美味时,务必牢记:没有100%可靠的民间辨毒方法!最安全的策略是不采不食不认识的野生菌!出现症状立即就医,分秒必争!让我们用科学认知武装自己,既享受自然馈赠,又守护生命安全。切记,你的谨慎,可能就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单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卫生监督所),省市:河北省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