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胃癌早筛:胃肠镜与超声如何联手“揪出”早期病变?
2025-03-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6616

撰文/刘连芳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可显著提升五年生存率。胃肠镜与超声是胃癌早筛的“两大武器”,二者如何联合使用,哪些人群需优先选择?本文将从检查原理、适用场景、联合策略、高危人群、技术进展、误区澄清六大维度,解析胃肠镜与超声在胃癌早筛中的“协同作战”。

一、检查原理与核心优势:胃肠镜“直视”,超声“透视”

1. 胃肠镜

原理:通过光纤导管直达胃腔,直接观察黏膜形态;

优势:可发现早期胃癌的微小病灶(如Ⅱc型凹陷病变),同时取活检明确病理。

2. 超声

原理:利用超声波穿透组织,评估病变深度(如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

优势:超声内镜(EUS)可区分黏膜层与肌层病变,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需明确的适用场景:

胃肠镜:筛查高危人群,发现可疑病灶;

超声:评估胃肠镜发现病灶的浸润深度,或排查淋巴结转移。

二、适用人群与筛查指南:风险分层决定策略

1. 一般风险人群

50岁以上:每5年一次胃肠镜,高危因素者缩短至3年;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根除治疗后仍需定期筛查。

2. 高危人群

定义:胃癌家族史、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残胃、胃息肉病史等;

策略:提前至40岁筛查,每年胃肠镜,联合超声评估病变。

需避免的误区:

“无症状无需筛查”:早期胃癌多无症状,高危人群需主动筛查;

“胃肠镜可完全替代超声”:超声能评估浸润深度,指导手术范围。

三、联合策略:从“分步筛查”到“一体诊断”

1. 分步筛查

步骤一:胃肠镜发现可疑病灶(如黏膜发红、糜烂);

步骤二:超声内镜评估病变深度(如T1a期黏膜内癌);

步骤三:活检明确病理,制定治疗方案。

2. 一体诊断

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对淋巴结肿大或深部病变,直接取活检;

“一站式”检查:部分医院已开展胃肠镜+超声内镜联合检查,缩短诊断时间。

需明确的联合指征:

黏膜下肿瘤:如间质瘤,超声可判断起源层次;

早期胃癌:评估是否适合内镜下切除(ESD)。

四、高危人群筛查重点:从“幽门螺杆菌”到“癌前病变”

1.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风险:感染者胃癌风险增加4~6倍;

策略:根除治疗后仍需每年筛查,优先选择胃肠镜。

2. 癌前病变患者

萎缩性胃炎:每3年一次胃肠镜,联合超声评估萎缩范围;

胃溃疡:治疗后需复查胃肠镜,排除癌变。

3. 遗传性胃癌综合征

定义: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DGC);

策略:提前至20岁筛查,每年胃肠镜+超声,必要时预防性胃切除。

五、技术进展与未来方向:从“二维”到“三维”

1. 超声内镜(EUS)

优势:分辨率达0.1mm,可区分黏膜层与肌层病变;

进展:微型超声探头可经胃肠镜钳道进入,实现“镜中超声”。

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应用:AI分析胃肠镜图像,识别微小病灶;

前景:部分医院已实现AI辅助阅片,准确率媲美资深医师。

3. 液体活检

原理:检测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CTC)和DNA(ctDNA);

进展:联合胃肠镜与超声,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六、误区澄清:从“惧怕胃肠镜”到“过度依赖超声”

胃癌早筛需警惕五大误区:

1. “胃肠镜太痛苦”:无痛胃肠镜已普及,睡眠中完成检查;

2. “超声可替代胃肠镜”:超声无法直接观察黏膜,可能漏诊早期病变;

3. “一次筛查终身安全”:胃癌风险持续存在,需定期复查;

4. “幽门螺杆菌阳性无需治疗”:根除治疗可降低胃癌风险;

5. “胃息肉无需处理”:腺瘤性息肉需内镜下切除,防止癌变。

七、结语

胃肠镜与超声是胃癌早筛的“黄金搭档”,需根据风险分层联合使用。一般风险人群需定期胃肠镜筛查,高危人群需联合超声评估病变深度。记住:早筛不是“一劳永逸”,而是“动态管理”,每一次检查都是对生命的珍视。未来,随着超声内镜、AI、液体活检等技术的发展,胃癌早筛将更加精准、个性化,为健康筑起更坚实的防线。

(单位:邢台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策论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机器人领域两大盛会8月举办,北京人形机器人领跑全国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