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连芳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可显著提升五年生存率。胃肠镜与超声是胃癌早筛的“两大武器”,二者如何联合使用,哪些人群需优先选择?本文将从检查原理、适用场景、联合策略、高危人群、技术进展、误区澄清六大维度,解析胃肠镜与超声在胃癌早筛中的“协同作战”。
一、检查原理与核心优势:胃肠镜“直视”,超声“透视”
1. 胃肠镜
原理:通过光纤导管直达胃腔,直接观察黏膜形态;
优势:可发现早期胃癌的微小病灶(如Ⅱc型凹陷病变),同时取活检明确病理。
2. 超声
原理:利用超声波穿透组织,评估病变深度(如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
优势:超声内镜(EUS)可区分黏膜层与肌层病变,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需明确的适用场景:
胃肠镜:筛查高危人群,发现可疑病灶;
超声:评估胃肠镜发现病灶的浸润深度,或排查淋巴结转移。
二、适用人群与筛查指南:风险分层决定策略
1. 一般风险人群
50岁以上:每5年一次胃肠镜,高危因素者缩短至3年;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根除治疗后仍需定期筛查。
2. 高危人群
定义:胃癌家族史、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残胃、胃息肉病史等;
策略:提前至40岁筛查,每年胃肠镜,联合超声评估病变。
需避免的误区:
“无症状无需筛查”:早期胃癌多无症状,高危人群需主动筛查;
“胃肠镜可完全替代超声”:超声能评估浸润深度,指导手术范围。
三、联合策略:从“分步筛查”到“一体诊断”
1. 分步筛查
步骤一:胃肠镜发现可疑病灶(如黏膜发红、糜烂);
步骤二:超声内镜评估病变深度(如T1a期黏膜内癌);
步骤三:活检明确病理,制定治疗方案。
2. 一体诊断
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对淋巴结肿大或深部病变,直接取活检;
“一站式”检查:部分医院已开展胃肠镜+超声内镜联合检查,缩短诊断时间。
需明确的联合指征:
黏膜下肿瘤:如间质瘤,超声可判断起源层次;
早期胃癌:评估是否适合内镜下切除(ESD)。
四、高危人群筛查重点:从“幽门螺杆菌”到“癌前病变”
1.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风险:感染者胃癌风险增加4~6倍;
策略:根除治疗后仍需每年筛查,优先选择胃肠镜。
2. 癌前病变患者
萎缩性胃炎:每3年一次胃肠镜,联合超声评估萎缩范围;
胃溃疡:治疗后需复查胃肠镜,排除癌变。
3. 遗传性胃癌综合征
定义: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DGC);
策略:提前至20岁筛查,每年胃肠镜+超声,必要时预防性胃切除。
五、技术进展与未来方向:从“二维”到“三维”
1. 超声内镜(EUS)
优势:分辨率达0.1mm,可区分黏膜层与肌层病变;
进展:微型超声探头可经胃肠镜钳道进入,实现“镜中超声”。
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应用:AI分析胃肠镜图像,识别微小病灶;
前景:部分医院已实现AI辅助阅片,准确率媲美资深医师。
3. 液体活检
原理:检测血液中循环肿瘤细胞(CTC)和DNA(ctDNA);
进展:联合胃肠镜与超声,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六、误区澄清:从“惧怕胃肠镜”到“过度依赖超声”
胃癌早筛需警惕五大误区:
1. “胃肠镜太痛苦”:无痛胃肠镜已普及,睡眠中完成检查;
2. “超声可替代胃肠镜”:超声无法直接观察黏膜,可能漏诊早期病变;
3. “一次筛查终身安全”:胃癌风险持续存在,需定期复查;
4. “幽门螺杆菌阳性无需治疗”:根除治疗可降低胃癌风险;
5. “胃息肉无需处理”:腺瘤性息肉需内镜下切除,防止癌变。
七、结语
胃肠镜与超声是胃癌早筛的“黄金搭档”,需根据风险分层联合使用。一般风险人群需定期胃肠镜筛查,高危人群需联合超声评估病变深度。记住:早筛不是“一劳永逸”,而是“动态管理”,每一次检查都是对生命的珍视。未来,随着超声内镜、AI、液体活检等技术的发展,胃癌早筛将更加精准、个性化,为健康筑起更坚实的防线。
(单位:邢台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