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晓艳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E. coli)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广泛存在于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中。大多数大肠杆菌菌株对人体无害,甚至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然而,某些特定菌株,如O157:H7、O104:H4等,能够产生强烈的毒素,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这些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严重的食源性疾病。大肠杆菌根据其致病机制可分为六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集聚性大肠杆菌(EAEC)和弥散粘附性大肠杆菌(DAEC)。其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最为人们所熟知,它能产生志贺毒素,导致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
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受污染的食品是最常见的传播媒介,特别是未经充分加热的肉类、未经巴氏消毒的奶制品、被污染的水果蔬菜等。2011年德国爆发的O104:H4疫情就是由受污染的豆芽引起,导致数千人感染,数十人死亡。
水源性传播也不容忽视。被动物或人类粪便污染的水源,如果未经适当处理直接饮用或用于灌溉,都可能成为大肠杆菌传播的渠道。人际接触传播主要发生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机构中,如托儿所、养老院等。此外,动物接触也是一个潜在风险,特别是农场动物如牛、羊等,它们可能是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天然宿主。
大肠杆菌感染的症状与危害
大肠杆菌感染的潜伏期通常为3~4天,但也可能短至1天或长达10天。感染初期症状包括剧烈腹痛、水样腹泻等,这些症状可能在1~2天后发展为血性腹泻(出血性结肠炎)。部分患者,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和老年人,可能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表现为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长期影响方面,HUS幸存者可能出现慢性肾病、高血压等后遗症。对于孕妇、免疫低下人群等特殊群体,大肠杆菌感染的风险更高,后果更严重。据统计,EHEC感染导致的HUS病死率约为3%~5%,是食品安全领域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预防大肠杆菌感染的关键措施
食品安全处理是预防大肠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和处理,避免交叉污染。肉类,特别是碎肉制品,应彻底煮熟至内部温度达到71℃以上。水果蔬菜在生食前应彻底清洗,最好去皮食用。未经巴氏消毒的奶制品应避免食用。
个人卫生习惯同样至关重要。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动物后都应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家庭厨房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台面、砧板等接触面。饮用水应煮沸或使用经过认证的净水设备处理。
高风险食品的特别注意事项:碎肉制品因加工过程中可能混入表面细菌,风险较高,应确保完全煮熟。生鲜奶及其制品除非经过巴氏杀菌,否则不应食用。生食蔬菜沙拉在外就餐时应选择卫生条件有保障的餐厅。发芽类蔬菜如豆芽,由于生长环境适合细菌繁殖,最好充分加热后食用。
发生感染后的应对措施
一旦出现疑似大肠杆菌感染症状(特别是血性腹泻),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食物暴露史。切勿自行服用止泻药,这可能延缓细菌排出,增加毒素吸收风险。抗生素治疗需谨慎,因为某些抗生素可能刺激细菌释放更多毒素。
患者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家庭成员应采取隔离措施,患者不应为他人准备食物,直至症状完全消失且实验室检测确认无传染性。密切接触者应观察是否出现症状,特别是儿童和老人。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疫情暴发时应迅速追踪污染源,发布消费警示,防止疫情扩散。2018年美国罗马生菜污染事件中,快速的源头追踪和全国性预警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结语
未来,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疫苗研发(特别是针对牲畜的疫苗)以及益生菌等新型干预措施,有望进一步降低大肠杆菌的公共卫生威胁。但最根本的,仍是每个人对食品安全基本原则的认知和实践,这是远离大肠杆菌危害的第一课,也是终身必修课。
(单位:张家口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市:河北省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