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下肢静脉曲张:腿上的“小蚯蚓”是怎么形成的?
2025-03-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3.9万

撰文/丁威

下肢静脉曲张是静脉扩张、迂曲的慢性病,俗称“蚯蚓腿”,表现为静脉凸起,伴酸胀感,严重时可致皮肤溃疡、血栓。其形成与静脉结构异常、血流动力学紊乱及生活方式有关,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需科学防治。

一、静脉系统“失控”:从正常到曲张的演变

1. 静脉解剖与功能基础

下肢静脉系统由深静脉、浅静脉及交通静脉构成,静脉壁含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以维持张力,并配有静脉瓣膜确保血液单向流动,防止逆流,从而将血液从足部回输至心脏。

2. 瓣膜功能不全:血液逆流的核心诱因

静脉瓣膜损伤是静脉曲张的启动因素,瓣膜因先天缺陷、血栓或静脉高压损伤,导致血液逆流和静脉压升高,最终形成静脉曲张。

3. 静脉壁薄弱:先天与后天的双重影响

先天纤维不足致静脉壁薄弱,后天退化致弹性下降,二者共同加剧静脉曲张风险。

4. 静脉高压:多重诱因的“叠加效应”

静脉高压是静脉曲张形成的直接动力,常见诱因包括:久站及久坐、肥胖、妊娠等因素,会因重力或压迫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升高,加之慢性便秘、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共同加剧静脉曲张风险。

二、高危因素:哪些人更容易被“蚯蚓腿”缠上

1.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若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患病风险增加30%~50%;若父母双方均患病,风险可高达70%。遗传因素主要影响静脉壁和瓣膜的发育质量。

2. 性别与激素

女性静脉曲张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尤其与雌激素相关。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导致静脉壁松弛,子宫压迫盆腔静脉影响回流;更年期后雌激素下降可能加剧静脉退化。

3. 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静脉壁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松弛,静脉瓣膜逐渐退化,静脉曲张风险显著上升。60岁以上人群中,约50%存在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

4. 生活方式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站立或久坐)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缺乏运动者小腿肌肉泵功能减弱,无法有效辅助静脉回流。体重增加会显著提高静脉压力。

5. 疾病与损伤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是静脉曲张的重要诱因。血栓形成后可能破坏静脉瓣膜结构,导致瓣膜功能不全,即使血栓溶解后,静脉高压仍可能持续存在。

三、静脉曲张的“进阶”之路:从症状到并发症

1. 早期信号:下肢沉重与酸胀感

患者常感下肢像灌了铅般沉重,久站或久坐后酸胀、乏力感加重,休息或抬高患肢后可缓解。此阶段静脉曲张尚不明显,易被忽视。

2. 典型表现:静脉隆起与迂曲

随着病情进展,小腿内侧或后侧出现蚯蚓状、团块状的静脉凸起,站立时尤为显著。部分患者大腿甚至臀部静脉也会受累。

3. 皮肤营养障碍:色素沉着与溃疡

长期静脉高压导致皮肤微循环障碍,表现为:

色素沉着:足靴区(小腿下1/3)皮肤呈棕褐色,因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

湿疹与瘙痒:皮肤干燥、脱屑,伴剧烈瘙痒,搔抓后易破溃。

静脉溃疡:皮肤破溃后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多见于足靴区,易反复感染。

4. 并发症:血栓性静脉炎与出血

静脉曲张处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引发局部红肿、疼痛(血栓性静脉炎)。若曲张静脉壁薄如纸,轻微外伤即可导致大出血,危及生命。

四、科学防治:从预防到治疗的全程管理

下肢静脉曲张防治需分阶段综合管理:高危人群应穿医用弹力袜、定时活动下肢,孕妇避免久坐并适度运动,肥胖者需控盐减脂;早期干预以游泳、骑行增强小腿肌肉泵功能,穿宽松衣物减少静脉压力,并注重皮肤保湿防感染;医疗干预根据病情分级,轻症采用弹力袜、地奥司明或硬化剂注射,进展期可选用激光或射频消融或泡沫硬化剂,重症行大隐静脉结扎剥脱或CHIVA手术;中医辅助治疗可通过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配合针灸足三里、三阴交及外敷活血止痛膏缓解症状。

五、结语

下肢静脉曲张由静脉壁薄弱、瓣膜功能不全及静脉高压共同导致,与遗传、性别、年龄、生活方式及疾病史相关。早期防治包括职业防护、控重、穿弹力袜;已病者依病情选择保守治疗、微创或手术,并注重术后护理。

(单位:兴隆县妇幼保健院,省市:河北省承德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前沿学术碰撞,创新力量汇聚!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