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艳
在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感染是威胁患者健康的主要风险之一,轻则影响透析效果,重则危及生命。然而,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感染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掌握透析前后的清洁规范、正确使用穿刺器具、强化医患双方的卫生意识,以及密切关注身体异常变化,是每一位血透患者保护自身健康的关键。了解并执行这些简单实用的防护要点,不仅能提升生活质量,更是延长寿命的重要保障。接下来将从关键细节出发,逐一说明防控策略。
一、血透过程中感染的高风险环节及应对措施
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感染是最常见且最需要警惕的并发症之一。血透患者由于需要反复穿刺血管,长期使用导管或瘘管,极易暴露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之下,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局部或系统性感染。尤其在血管通路的建立和使用中,导管相关感染和瘘口炎症最为常见,一旦感染扩散至血液中,可引发败血症,严重危及生命。因此,加强血管通路的日常护理和操作规范是预防感染的首要环节。
透析器材的使用和消毒也同样关键。血透过程中所使用的透析器、穿刺针、连接管路等都直接与血液接触,任何一次重复使用、消毒不彻底、操作失误都可能成为感染源。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一次性器械使用规定,对可重复使用设备做到规范清洗与高效灭菌。同时,医护人员在操作前后应彻底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操作环境也需保持清洁干燥,防止空气或接触传播病菌。
除了医院内部的操作防护,患者自身的配合与日常管理也不容忽视。透析前应清洁皮肤穿刺部位,避免抓挠或污染;透析后保持瘘管部位干燥清洁,防止局部皮肤破损或红肿;出现发热、寒战、瘘口分泌物增多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就医。患者及家属还应接受基本的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医患协作、规范操作和日常管理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有效减少血透过程中的感染风险,保障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二、血透患者日常防感染的自我管理要点
血透患者在医院接受规范治疗固然重要,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同样是预防感染的关键。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基础。患者每天应用温水和中性皂液清洗手部和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尤其是在透析当天更应注意局部清洁。使用毛巾、牙刷等物品应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衣物应勤洗勤换,保持干净透气。家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来人员接触,尤其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更应注意室内通风与环境消毒。
饮食管理对防止感染同样起到重要作用。血透患者因免疫力较低,容易因摄入不洁食物引发胃肠道感染,甚至诱发全身炎症反应。患者应坚持饮食清淡、定时定量,避免生冷、辛辣或不洁食物。水果蔬菜要彻底清洗、尽量去皮,肉类必须煮熟煮透。对于使用腹透的患者,更需注意进食过程中的卫生操作。饮水方面应选择煮沸后的冷开水,避免直接饮用生水。同时,应遵医嘱限制水分和钠摄入,维持体液平衡,有助于减少感染诱因。
患者应学会观察和识别身体的异常信号,并掌握正确的就医时机。如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分泌物增多,或伴有发热、寒战、全身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告知医生,不可自行处理或拖延。有些感染初期表现不明显,定期体检和血液检查能帮助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家属也应参与到日常观察和护理中,协助患者落实各项防护措施。通过日常自我管理的规范化,血透患者不仅能有效预防感染,还能提升生活质量,为长期的透析治疗提供坚实保障。
结语
血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面临感染的高风险,既需依赖医疗机构的规范操作,也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的细致管理。从血管通路护理到透析器材使用,从清洁卫生到饮食安全,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感染防控的关键环节。患者和家属只有掌握科学有效的防护知识,严格落实每一步预防措施,才能真正筑牢健康屏障。通过医患共同努力,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才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保障血透治疗的安全与稳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单位:理县人民医院,省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