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宋红廷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患者进入康复期。居家护理作为康复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预后。良好的护理不仅能缓解治疗副作用,还能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调整心理状态,重新融入社会生活。本文将从日常起居、症状管理、心理支持、康复锻炼及随访复查五大方面,为乳腺癌患者及家属提供科学实用的居家护理指南。
一、营造安全舒适的居家环境
1. 预防跌倒与意外
保持地面干燥无障碍物,浴室安装防滑垫及扶手,避免术后患侧肢体过度用力。夜间留小夜灯,确保行走通道光线充足,降低跌倒风险。
2. 优化生活空间布局
将常用物品放置在易于取用的位置,避免患侧肢体过度伸展或负重。选择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手术部位或引流管的摩擦。
二、症状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1. 上肢淋巴水肿防控
避免患侧肢体测血压、静脉注射或提重物,日常佩戴弹力袖套促进淋巴回流。进行轻柔的手部及上肢运动,如握拳、旋转手腕,逐步恢复肢体功能。
2. 皮肤与伤口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干燥清洁,遵医嘱更换敷料,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放疗区域皮肤避免暴晒、摩擦及使用刺激性洗护用品,穿着宽松棉质衣物。
3. 药物副作用应对
化疗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可少量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吐药。长期服用内分泌治疗药物者,需注意骨质疏松风险,适当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
三、心理调适与社会支持
1. 接纳情绪波动
允许自己经历焦虑、抑郁或恐惧,可通过写日记、绘画等方式表达情绪。加入病友互助组织,分享经验,减少孤独感,增强康复信心。
2. 重建生活节奏
逐步恢复社交活动,从短时间外出开始,逐步增加参与度。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园艺、手工等,转移对疾病的过度关注。
四、科学规划康复锻炼
1. 术后早期活动
根据医嘱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从握拳、屈肘等小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肩关节旋转、爬墙运动。
2. 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心肺功能。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上肢力量训练,避免过度拉伸或负重。
五、定期随访与健康管理
1. 遵医嘱复查
术后前2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项目包括乳腺超声、胸部CT、肿瘤标志物及肝肾功能检测,术后3~5年可延长至每6~12个月一次。若出现新发肿块、持续性疼痛、皮肤凹陷或体重骤降等异常,需立即就诊,必要时进行乳腺钼靶或MRI增强检查。
2.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确保每日7~8小时高质量睡眠,夜间避免强光刺激,营造舒适睡眠环境。以低脂、高纤维为原则,增加蔬菜、全谷物及优质蛋白(鱼类、豆类)摄入,减少红肉、油炸食品及含糖饮料,控制盐分摄入,避免烟酒刺激。通过饮食与运动结合维持健康体重(BMI控制在18.5~23.9),避免肥胖对内分泌环境的负面影响。
六、结语
乳腺癌的康复是一场需要持久耐力的马拉松,而居家护理正是这场征程中不可或缺的防御工事。通过构建安全无虞的居家环境,如清除地面障碍、安装防滑设施、合理规划物品摆放,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风险,为患者身体恢复奠定基础。在症状管理层面,需建立动态应对机制:针对术后上肢水肿采取压力治疗与功能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对化疗引发的消化道反应实施分餐制饮食干预,同时通过皮肤屏障护理预防放射性皮炎。心理调适需构建多维度支持体系,既包括患者通过正念冥想、艺术疗法实现自我情绪疏导,也涵盖家属通过共情沟通、共同参与康复活动提供情感支撑。康复锻炼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从术后早期的床旁活动逐步过渡到抗阻训练,配合淋巴引流按摩促进功能恢复。定期随访则是守护健康的侦察兵,通过规范的影像检查与肿瘤标志物监测,实现复发转移的早期预警。在这场与疾病的博弈中,患者需以坚韧意志为矛,以科学护理为盾,在家人的温暖陪伴下,将每一个康复的脚印串联成通向新生的道路。
(单位:平泉市中医院,省市:河北省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