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静
脑卒中(中风)是我国成年人致残的首要病因,约80%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表现为偏瘫、肌力下降、平衡障碍等。这些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能力,还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挛缩、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研究表明,科学系统的肢体功能锻炼可使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率提高40%~60%,显著降低致残率。本文将从康复分期、锻炼方法、家庭护理三大维度,为脑卒中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的肢体功能锻炼指南。
一、康复分期:循序渐进的“三步走”策略
1. 急性期(卧床期)
时间窗:发病后2~4周,以床上被动运动为主。
核心目标: 预防关节挛缩,每日2~3次被动关节活动,重点活动肩、肘、髋、膝、踝五大关节。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仪(EMS)激活瘫痪肌肉,每日20分钟。
体位管理: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楔形枕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直、手指微屈)。
2. 恢复期(坐位-站立期)
时间窗:发病后4周~6个月,以主动运动为主。
关键训练:从30°斜床端坐开始,逐步过渡到无支撑端坐,每日训练30分钟。仰卧位抬臀,增强躯干及臀部肌肉力量,为站立做准备。使用平行杠或助行器,从“患侧负重、健侧带动”过渡到独立站立,每次5~10分钟,每日3~4次。
3. 慢性期(步行期)
时间窗:发病后6个月以上,以功能整合为主。
进阶训练:从平行杠内步行到户外复杂地形行走,使用“三点步态”;上下楼梯遵循“健肢先上、患肢先下”原则,逐步增加台阶高度;穿衣、进食、如厕等任务导向性训练,使用改造工具。
二、锻炼方法:从“被动”到“主动”的技能升级
1. 肌力训练
渐进抗阻法:初期使用沙袋(0.5~1kg)进行踝关节背屈、腕关节屈伸等抗阻运动;中期过渡到弹力带训练(如站姿划船、坐姿推胸),每次3组,每组10~15次;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异常肌张力”升高,以患者能完成8~10次动作为宜。
2. 平衡训练
静态平衡:单腿站立(初期可扶椅背)、闭眼站立(需家属保护)。
动态平衡:抛接球训练、绕障碍行走、踏步训练。
辅助工具:平衡垫、软垫可增加训练难度,但需在康复师指导下使用。
3. 协调训练
上肢协调:手指对指练习、拼图游戏、使用筷子夹豆子。
下肢协调:交替抬腿、侧方行走、交叉步训练。
整合训练:模拟打高尔夫、保龄球等运动,提升肢体协同能力。
三、家庭护理:打造“安全康复环境”
1. 家居改造:消除安全隐患
卫生间铺设防滑地垫,安装L型扶手(距地面70~80cm);移除门槛、杂物,保持至少90cm宽的无障碍通道;根据需求选择四脚拐杖、助行器、洗澡椅等。
2. 日常锻炼管理:融入生活场景
碎片化训练:刷牙时练习单腿站立,看电视时做踝泵运动(每小时10次)。
3. 并发症预防:细节决定成败
深静脉血栓(DVT):
每日观察小腿周径(双侧相差>2cm需警惕),穿医用弹力袜。
肩手综合征:避免患侧肢体长时间下垂,夜间使用肩托固定。
异位骨化:关节被动活动时避免暴力牵拉,疼痛明显需暂停训练。
四、长期管理:将康复融入生活
1. 社区资源利用
康复中心:定期参加团体训练课(如太极、八段锦),提升社交参与感。
日间照料中心:提供日间康复服务,减轻家属负担。
2. 科技赋能康复
智能设备:使用运动手环监测步数,借助VR设备进行虚拟场景训练。
远程康复:通过APP接收康复师指导,上传训练视频获取反馈。
3. 复发预防
危险因素控制:
血压<140/90mmHg,糖化血红蛋白<7%,LDL-C<1.8mmol/L。
定期随访:每3~6个月评估血管状况,调整康复方案。
五、结论
脑卒中康复需分阶段科学推进:急性期防并发症,恢复期重建功能,慢性期提升生活能力。家庭护理至关重要,通过环境改造、碎片化训练及并发症预防,患者可逐步恢复自主生活。康复是长期过程,每一点进步都意义重大,专业指导与持续努力将助力患者重获健康人生。
(单位:迁安市大崔庄镇中心卫生院,省市:河北省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