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雪莲
冠心病,这一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本质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肌缺血或坏死。早期精准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而超声心动图作为心血管领域的“透视眼”,正以其无创、实时、可重复的优势,成为冠心病诊断中不可或缺的利器。本文将带您揭开超声心动图的神秘面纱,探究其如何与冠心病诊断结下“不解之缘”。
一、超声心动图:心脏的“三维立体照相机”
1. 技术原理:声波绘就心脏画卷
超声心动图利用高频声波(频率>20000Hz)穿透胸壁,声波遇到心脏结构后反射形成回声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转化为实时动态图像。其原理类似“蝙蝠探路”,却能精准捕捉心脏瓣膜开合、心肌收缩、血流方向等细节,堪称心脏的“三维立体照相机”。
2. 检查类型:从“经胸探查”到“食道内窥”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最常用方式,患者平卧,探头置于胸壁,可观察心脏整体结构及功能。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将探头深入食道,更贴近心脏,尤其适合肥胖或肺气肿患者,可清晰显示左心耳血栓等细微结构。
负荷超声心动图:结合运动或药物(如多巴酚丁胺)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肌缺血,提高冠心病检出率。
二、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核心价值
1. 结构评估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时,相应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心肌运动会减弱或消失,超声可精准定位“犯罪血管”。例如,前壁运动减弱提示左前降支病变,下壁异常则指向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问题。
心肌厚度变化:长期缺血可能导致心肌变薄(如心肌梗死后),超声可量化评估心肌厚度,辅助判断病变程度。
2. 功能评价
左室射血分数(LVEF):反映心脏泵血能力,冠心病患者若LVEF<50%,提示心功能受损,需警惕心力衰竭风险。
心肌应变分析:通过斑点追踪技术(STI)量化心肌形变能力,早期发现心肌缺血导致的亚临床心功能异常。
3. 并发症筛查
室壁瘤: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变薄、膨出,超声可显示其形态及运动特征,预防心脏破裂等致命并发症。
心肌桥: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收缩期受压导致心肌缺血,超声可动态观察血管受压情况。
血栓形成:心腔内血栓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超声可精准定位血栓位置及大小,指导抗凝治疗。
三、超声心动图VS其他检查:协同与互补
1. 与心电图(ECG)比较
优势:超声可直接观察心脏结构及功能,而ECG仅反映电活动异常。
局限性:超声无法捕捉短暂性心肌缺血(如变异型心绞痛),需结合ECG动态变化。
2. 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比较
优势:超声无创、可重复,适合筛查及随访;CAG为有创检查,但能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
协同应用:超声发现RWMA后,可通过CAG明确病变血管,实现“结构-功能-解剖”三位一体诊断。
3. 与心脏MRI比较
优势:超声实时性强,适合急诊及床旁检查;MRI对心肌组织分辨率更高,但检查时间长、禁忌证多。
互补应用:两者结合可全面评估心肌活性及瘢痕形成。
四、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场景
1. 对于疑似心绞痛患者,超声可快速评估心肌缺血范围及心功能,避免不必要的冠状动脉造影。
2. 定期超声监测可评估治疗效果(如支架术后心肌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发症(如室壁瘤形成)。
3. 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冠心病高危人群,可通过超声筛查亚临床心功能异常,实现早防早治。
五、结语
超声心动图与冠心病诊断的“不解之缘”,源于其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深度洞察。从精准定位“犯罪血管”,到量化评估心功能,再到捕捉并发症的蛛丝马迹,超声心动图正以“无创、实时、精准”的特性,重塑冠心病诊断的格局。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超声心动图有望实现自动化分析,让心脏健康评估更加便捷、高效。对于每一位冠心病患者而言,这一“探心”利器不仅是诊断的“眼睛”,更是守护生命的“灯塔”。
(单位:廊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香河医康医院,省市:河北省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