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预防孕期缺铁性贫血:准妈妈必知的饮食与补铁要点
2025-03-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5.6万

撰文/邓淑娟

孕期缺铁性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我国孕妇患病率高达19.1%。铁元素是血红蛋白合成的重要原料,孕期母体血容量增加40%~50%,胎儿生长发育及胎盘形成均需大量铁元素。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妊娠结局。科学预防需从饮食调整、铁剂补充、生活方式管理三方面系统规划,帮助准妈妈建立“膳食-药物-监测”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为母婴健康奠定坚实铁储备基础。

一、合理饮食:构建铁储备的基石

1. 高生物利用度铁源优先

每日摄入红肉50~100g(如瘦牛肉、羊肉),每周2次动物肝脏(猪肝25g/次,鸡肝30g/次),其血红素铁吸收率达15%~35%。每月食用鸭血豆腐100g或猪血汤2次,提供相当于30mg元素铁。

2. 植物性铁源优化吸收

每日食用黑豆或红豆50g,搭配青椒(含维生素C 100mg)烹调,非血红素铁吸收率提升3倍。焯水去除菠菜、苋菜中80%草酸后食用,减少铁吸收抑制。

3. 特殊食材的精准应用

每日纳豆50g或腐乳10g,经发酵后铁吸收率提高20%。每周食用贻贝、牡蛎等贝类2次,其锌元素可协同促进铁代谢。

二、铁剂补充:精准干预的关键

1. 启动时机与剂量

预防性补充:孕16周起每日补充元素铁30~60mg(如硫酸亚铁片300mg/d),持续至分娩后3个月。

治疗性补充:确诊贫血者每日元素铁100~200mg,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补铁3个月重建储备。

2. 服用技巧与副作用应对

将日剂量分为早晚两次,减少胃肠道刺激发生率。铁剂与维生素C同服(如500mg橙汁),使铁吸收率提升2~3倍。补充乳果糖15~30ml/d,配合每日饮水1.5L、膳食纤维25g。

3. 特殊剂型选择

胃肠道敏感者:选用多糖铁复合物(如力蜚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硫酸亚铁低60%。

重度贫血:静脉注射蔗糖铁200mg/周,需在医疗机构监测过敏反应。

三、生活方式协同:提升铁利用效率

1. 烹饪方式革新

使用铸铁锅烹调酸性食物(如番茄炒蛋),可使菜肴含铁量增加1.5~2倍。避免高温长时间炖煮,推荐急火快炒保留食材中50%以上维生素C。

2. 进食时间规划

餐前1小时饮用绿茶或咖啡,与正餐间隔2小时,减少鞣酸对铁吸收的抑制作用。睡前加餐酸奶150g+核桃仁15g,补充钙与ω-3脂肪酸同时避免影响铁吸收。

3. 运动与休息平衡

每日进行30分钟低强度运动,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午间休息30~60分钟,确保夜间睡眠时长7~8小时,提升铁利用效率。

四、高危人群专项管理:个性化预防方案

1. 多胎妊娠

孕20周后每日铁需求量较单胎增加50%,远超单胎妊娠的30mg/d,此时需采用“分次补充+主动监测”策略:将日剂量分为晨起空腹(60mg)与睡前(60~90mg)两次服用,减少胃肠道刺激同时提高吸收率。

2. 既往贫血史者

有妊娠期贫血病史的女性,孕前3个月即应启动预防性补铁,剂量与治疗性方案一致,通过“超前干预”重建铁储备。需联合检测血常规三项核心指标:血红蛋白(Hb)<110g/L提示贫血未纠正,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反映缺铁持续存在,血清铁蛋白(SF)<30μg/L则需追加铁剂剂量。

3. 慢性失血患者

合并痔疮的慢性失血患者,每日需补充元素铁60mg以补偿隐性失血,同时加用乳果糖15~30ml/d软化大便,减少排便用力导致的痔核出血。消化道溃疡活动期患者需暂停口服铁剂,改用静脉补铁,直至内镜下确认溃疡愈合。

五、结语

通过科学搭配动物性铁源与植物性促吸收食物,规范使用铁剂并掌握服用技巧,结合个体化生活方式调整,可有效降低贫血发生率。高危人群需强化监测频率,必要时采取升级干预措施。建议孕妇从孕早期建立营养档案,定期接受专业指导,避免自行停药或滥用补品。科学预防不仅能保障母婴健康,更能为胎儿奠定良好的铁储备基础,助力其远期生长发育。

(单位:邢台市信都区中心医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策论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机器人领域两大盛会8月举办,北京人形机器人领跑全国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