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靖
肺结节指影像学上直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阴影,不伴肺不张、淋巴结肿大或胸腔积液。最新研究强调通过多维度分类实现风险分级。
一、肺结节的定义与分类:更精细的风险分层
1.按大小分层
l微小结节(≤5mm):恶性概率<1%,年度随访即可。
l小结节(5~10mm):恶性风险升至6%~28%,需缩短随访间隔。
l典型结节(10~30mm):恶性概率高达33%~64%,需积极干预。
2.按密度分型(关键预后指标)
l实性结节:易被X光发现,但恶性比例较低。
l亚实性结节(含纯磨玻璃与混合型):混合磨玻璃结节恶性率高达63%,需重点监测。
3.按数量管理
l单发结节:以原发肺癌可能性为主。
l多发结节(≥10个):多考虑转移瘤或感染性疾病。
注:2024版《中国专家共识》新增“弥漫性结节”分类,直接关联转移癌或肉芽肿性疾病。
二、精准诊断:科技赋能,慧眼识“结”——影像学检查的进阶之路
1.高分辨率CT:细节尽显
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一直是肺结节诊断的“主力军”。如今,其技术持续升级,能够提供更为清晰、细腻的肺部图像。通过 HRCT,医生可以精准测量肺结节的大小,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变化都难以遁形;精确分析结节的形态,如边缘是否光滑、有无分叶、毛刺等特征,这些细节对于判断结节的良恶性至关重要。例如,恶性结节往往边缘不规则,有短毛刺征,而良性结节则多表现为边缘光滑。
2.PET-CT 的精准助力与局限突破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在肺结节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通过检测结节的代谢活性来辅助判断良恶性。一般来说,恶性结节代谢旺盛,在PET-CT图像上会呈现出高摄取的表现。然而,对于较小的结节(通常小于1厘米),或者一些特殊类型的结节,如部分炎性结节,PET-CT可能会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优化PET-CT的检查方案,结合其他技术手段,提高其对这类结节诊断的准确性。比如,联合分子影像技术,更精准地识别结节的生物学特性,减少误诊。
3.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优选
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具有独特优势,它以较低的辐射剂量,实现了对肺部的全面扫描,大大提高了早期肺结节的检出率。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有肺癌家族史者等,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能够在结节尚处于微小阶段时就及时发现,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三、筛查与随访管理:国际指南更新要点
1.高危人群筛查策略
u目标人群:年龄50~80岁、吸烟史≥20年、家族史或石棉暴露者。
u首选方法: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使肺癌死亡率降低20%。
2. 随访方案优化(基于Lung-RADS 2022)
实性结节:<6mm:年度LDCT;6~8mm:6个月复查;≥8mm:3个月复查或PET-CT。
亚实性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即使<6mm也需6个月随访,实性成分增长需活检。
不典型肺囊肿:厚壁/多房性囊肿归为3~4类,需缩短随访间隔。
四、预防新视角:环境与遗传风险控制
u环境干预:PM2.5每增加10μg/m³,肺结节风险升19%;戒烟+空气净化器可降低发病率。
u遗传筛查:EGFR、KRAS基因突变携带者建议提前5年启动LDCT筛查。
五、结语
肺结节诊疗已进入“AI驱动精准诊断+分子分型个体化治疗”时代。2024版中国专家共识及Lung-RADS指南的核心变革在于:
1.风险分层精细化(密度/大小/数量多维评估);
2.技术整合常态化(AI+液体活检+代谢组学);
3.全程管理物联化(自动随访平台+分级诊疗)。
科学认知、规范随访与早期干预,是避免“结节变心结”的关键。
(单位:保定市第五医院,省市: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