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艳
胃胀、胃痛、反酸、嗳气……这些症状反复出现,可能暗示着慢性胃炎的侵袭。作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慢性胃炎因病程长、易反复、症状隐匿,常被忽视甚至误诊。本文将从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六大维度,系统解析慢性胃炎,帮助患者科学管理健康。
一、慢性胃炎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各种因素刺激引发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其核心特征包括:症状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呈周期性发作;症状多样,包括上腹隐痛、饱胀、反酸、烧心、恶心、食欲减退等,个体差异显著。
病理分型: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充血、水肿,以炎症细胞浸润为主。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伴肠上皮化生,癌变风险升高。
二、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与危害
1. 典型症状
上腹疼痛:多为隐痛、胀痛或灼痛,无规律性,进食后可能加重。
腹胀与早饱:餐后饱胀感明显,少量进食即感“撑胀”,伴随嗳气。
反酸与烧心:胃酸反流至食管,引发胸骨后灼热感。
食欲不振与消瘦:长期炎症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体重减轻。
2. 并发症风险
胃溃疡:黏膜屏障受损,胃酸侵蚀形成溃疡。
胃出血:糜烂性胃炎可致黑便或呕血。
胃癌: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者,癌变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8倍。
三、慢性胃炎的病因解析
1. 生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
感染率:全球约50%人口感染,慢性胃炎患者中检出率超90%。
致病机制:细菌产生的毒素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
2. 物理与化学刺激
饮食因素:长期饮酒、辛辣饮食、过烫食物直接损伤胃黏膜。
药物刺激: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保护。
3. 免疫与代谢异常
自身免疫性胃炎:免疫系统攻击胃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和贫血。
胆汁反流:胆汁酸破坏胃黏膜屏障,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
四、慢性胃炎的诊断方法
1. 胃镜检查
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胃黏膜形态,可取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区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评估萎缩范围和程度。
2. 幽门螺杆菌检测
碳13或碳14标记尿素,检测呼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血清学检测可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但无法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
3. 血清学与病理学检查
胃蛋白酶原检测: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降低提示胃黏膜萎缩。
病理活检:观察炎症细胞浸润、腺体萎缩、肠化生等病变。
五、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案
1. 病因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
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 铋剂 + 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程10~14天。
疗效评估:停药4周后复查呼气试验,确认细菌是否清除。
2. 药物治疗:缓解症状与修复黏膜
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
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硫糖铝等,形成保护层促进修复。
促动力药:莫沙必利、伊托必利,改善腹胀与早饱。
3. 特殊类型治疗
萎缩性胃炎:定期胃镜监测,补充叶酸、维生素B12。
自身免疫性胃炎:免疫调节治疗,纠正贫血。
六、慢性胃炎的预防与日常管理
1. 饮食管理
规律进餐:定时定量,避免过饱或饥饿。
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果、优质蛋白;忌食辛辣、油腻、过烫、腌制食品,减少咖啡、浓茶摄入。
2. 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酒精直接损伤胃黏膜,吸烟延缓溃疡愈合。
心理调节:长期压力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加重炎症,建议通过运动、冥想缓解焦虑。
3. 用药安全
避免滥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需短期使用,必要时联合胃黏膜保护剂。
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者,建议每1~2年行胃镜检查。
七、结语
慢性胃炎虽为“小病”,但若长期忽视,可能演变为严重并发症。通过科学诊断、规范治疗与健康管理,患者完全可控制症状,降低癌变风险。记住,胃是“情绪器官”,也是“健康晴雨表”,善待它,从每一餐开始。
(单位:泗阳中医院,省市:江苏省宿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