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宁
心力衰竭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以满足身体代谢需求的临床综合征,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终末期。患者常因呼吸困难、水肿、体力下降等症状反复住院,而规范的自我监测与居家护理是延缓病情进展、减少急性发作的核心。本文将系统介绍心力衰竭患者如何通过日常监测、生活管理、用药指导及心理支持实现科学居家护理。
一、自我监测:捕捉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
1. 体重管理
每日晨起排便后、穿轻便衣物、空腹状态下测量体重,记录3天内的体重波动。若体重突然增加≥2kg,提示体内水钠潴留,需及时调整利尿剂剂量并限制饮水。
2. 症状日记
记录日常活动后是否出现气短,夜间是否需垫高枕头或端坐呼吸。每日检查脚踝、小腿按压后是否出现凹陷性水肿,观察水肿范围是否扩大至大腿或腹部。
3. 生命体征监测
心率与血压:每周至少3次使用家用电子血压计测量,目标心率控制在60~80次/分,收缩压90-130mmHg。
血氧饱和度:有条件者使用指夹式血氧仪,静息状态下血氧<90%需立即就医。
二、居家护理:从饮食到运动的“全方位管理”
1. 饮食调理
限盐策略:急性期每日食盐摄入量<2g,稳定期<5g,避免腌制食品、酱菜、加工肉类。
液体控制:根据尿量调整饮水量,每日入量=前日尿量+500ml(如尿量1000ml,则饮水≤1500ml)。
营养搭配:鸡蛋、鱼肉、豆制品(每日1.0~1.2g/kg体重);燕麦、蔬菜(预防便秘,避免用力排便诱发心衰);香蕉、橙子(长期使用利尿剂需监测血钾)。
2. 运动康复
运动类型:散步、太极拳(每周5天,每次20~30分钟),避免等长收缩运动(如举重)、高强度有氧。
运动监测:目标心率=(220-年龄)×50%~70%,终止指征为胸痛、呼吸困难、头晕。
3. 用药管理:精准用药的“三大纪律”
核心药物:
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监测尿量,预防低钾);
ACEI/ARB:依那普利、缬沙坦(监测肾功能、血钾);
β受体拮抗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逐渐加量至目标剂量)。
用药原则:固定服药时间(如晨起ACEI,睡前利尿剂),使用分装药盒避免漏服;定期随访,每1-3月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BNP。
4. 心理支持:从焦虑到接纳的“心灵疗愈”
情绪管理:正念呼吸每日2次,每次5分钟(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心衰=绝症”的错误认知,记录康复进展。
家庭支持:共同制定护理计划,家属参与症状监测;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加入心衰患者互助群。
三、并发症预防:筑牢健康“防火墙”
1. 感染防控:呼吸道管理的“三道防线”
疫苗接种:每年流感疫苗,每5年肺炎球菌疫苗。
环境管理: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症状识别:发热、咳嗽、咳痰加重需立即就医。
2. 血栓预防:抗凝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高危人群:房颤、既往栓塞史、EF值<35%。
药物选择:华法林(INR 2.0~3.0)或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利伐沙班)。
出血监测:观察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黑便。
3. 肾功能保护:药物与饮食的“双重平衡”
监测指标:每月查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
饮食调整: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菠菜)与低钠盐替代品。
四、结语
心力衰竭的居家护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医护团队的紧密协作。通过精准的自我监测、科学的饮食运动管理、严格的用药依从性及全面的心理支持,患者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记住:每一次体重的微小波动、每一滴药液的准确服用、每一步适度的运动,都是对抗心衰的“有力武器”。未来,随着远程监测技术、AI用药提醒系统的发展,心力衰竭的居家护理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为患者点亮“心”的希望。
(单位:固安县中医院,省市:河北省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