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血液净化技术:透析、血浆置换如何清除体内“毒素”?
2025-03-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5289

撰文/谷建磊

医疗场景中的“血液净化”一词会让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与疑惑,从尿毒症患者依赖的透析治疗,到危重症患者使用的血浆置换,这些技术如何像精密的“人体过滤器”一样,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本文将揭开血液净化技术的神秘面纱,详解透析与血浆置换的原理、应用与意义。

一、血液净化:为身体“排毒”的医学奇迹

血液净化是一类通过物理、化学或免疫机制,清除血液中致病物质,调节内环境平衡的治疗技术。人体内的“毒素”既包括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过多的水分,也包括异常的代谢产物(如炎症因子、自身抗体)、外源性毒物(如药物中毒、农药残留)。血液净化技术通过模拟人体肾脏或免疫系统的功能,帮助维持生命健康。

二、透析:尿毒症患者的“人工肾脏”

透析是最常见的血液净化方式,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主要用于治疗终末期肾病(尿毒症),也可用于急性肾损伤、药物中毒等情况。

(一)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的精密过滤

血液透析利用半透膜原理,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通过透析器与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透析器内布满无数根空心纤维,纤维壁即为半透膜,其孔径大小经过精准设计,仅允许小分子废物(如尿素、肌酐)和多余水分通过,而血细胞、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则被截留。

在透析过程中,血液与透析液分别在半透膜两侧反向流动,形成浓度差。毒素从高浓度的血液侧扩散至透析液侧,水分则通过超滤原理被清除。一次透析通常持续4小时,每周需进行2~3次,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二)腹膜透析:利用人体自身的“过滤器”

腹膜透析借助人体的腹膜作为天然半透膜。医生通过手术在患者腹腔内植入一根柔软的导管,将透析液经导管灌入腹腔。腹膜上丰富的毛细血管与透析液接触,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通过扩散和渗透作用进入透析液。经过数小时交换后,将含有毒素的透析液排出体外,再灌入新的透析液,完成一次循环。

腹膜透析可居家操作,患者每天进行3~5次换液,无需频繁前往医院,生活自由度更高。但其对患者的操作规范要求严格,需防止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三、血浆置换:精准清除“致病因子”

血浆置换技术则另辟蹊径,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中毒(如农药、药物过量)和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它通过分离患者的血浆和血细胞,将含有致病物质(如自身抗体、毒素)的血浆去除,再补充健康血浆或血浆代用品,从而快速降低体内致病因子浓度。

在具体过程中,血浆置换设备先将血液引入分离器,利用离心力或膜分离技术,将血浆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分离。被分离出的“问题血浆”被丢弃,而血细胞与新鲜血浆或人血清白蛋白等置换液混合后,重新回输至患者体内。这种“精准打击”的方式,能迅速缓解病情,尤其适用于紧急救治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

四、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与局限

除透析和血浆置换外,血液净化家族还包括血液灌流(吸附毒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用于重症患者)等技术。它们广泛应用于肾病、风湿免疫病、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领域,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

然而,血液净化并非“万能解药”。透析可能引发低血压、肌肉痉挛等并发症;血浆置换存在感染、过敏等风险。同时,这些技术只能替代部分人体功能,无法完全恢复器官的正常运作。因此,血液净化通常需要与药物治疗、生活管理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从透析延续尿毒症患者的生命,到血浆置换挽救危重症患者,血液净化技术见证了现代医学的进步。它们不仅是对抗疾病的利器,更是人类探索生命奥秘、模拟人体机能的智慧结晶。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未来的血液净化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单位:河北省大名县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邯郸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北科大首设“碳中和创新班”,培养模式如何实施?
智能视听工程专业首登本科目录!AI 时代的 “未来专业” 长啥样?
推荐阅读
血液净化透析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风险或并发症?
2025-02-17 北京科技报
新技术加持,血液净化开启精准医疗新时代
2025-01-20 北京科技报
血液净化患者的饮食管理,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2025-01-20 北京科技报
血液净化治疗中的护理要点:细节决定重症患者的生死
2024-12-23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