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如何在家庭中为消化性溃疡患者提供护理支持?
2025-03-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5839

撰文/顾静燕

有时候,健康问题的战场并不在医院,而是在一日三餐的炉火、人际互动的温度与夜深人静的时刻中。消化性溃疡便是这样的一种“家里事”:医生能提供药物、检查与手术,但能否真正愈合、能否不再复发,很大程度取决于患者回到家后怎样被照顾、怎样照顾自己。本篇文章遵循“小标题、大段落”的原则,从六个紧密衔接的主题出发,把医学知识翻译成可见、可感、可操作的家庭护理指南。希望让每位读者都能从中看到“原来我也能做到”的细节,让家成为滋养胃黏膜的温暖港湾。

理解溃疡:给“伤口”画像,才能对症呵护

胃和十二指肠内层原本覆盖着厚厚一层黏液,像为“消化车间”铺了一张防火毯,用以抵挡胃酸与消化酶的强腐蚀性。当幽门螺杆菌在黏膜上扎营安家,或当止痛药抑制了黏液合成,抑或当精神压力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大量胃酸倾泻时,“防火毯”就会被烧出破洞,疼痛、反酸、烧心便接踵而至。溃疡患者最先出现的常是进食后上腹隐痛,多数人在忙碌中会把它误当成“工作太累”或“吃得太快”,直到夜里两三点被灼烧感惊醒才警觉。若犹豫不去就医,溃疡可能侵蚀血管导致黑便、呕血,严重时甚至穿孔危及生命。医院的胃镜检查就像一支探照灯,把溃疡的大小、深浅、位置全部曝光;呼气试验或血清学检查则像“身份指纹”,确认是否有幽门螺杆菌作祟。这些结果为医嘱提供科学依据,也提醒患者和家人:溃疡并不是“无声无息”的小病,它是一场需要长期关注与细致养护的慢性战役。只有把溃疡视作会“讲话”的伤口——疼痛是警报,反酸是信号——家人才会理解护理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决定伤口能否愈合、能否留下疤痕的关键。

饮食照护:一日三餐是最好的“修复工程队”

饮食管理是家庭护理中分量最重的一环。第一条铁律便是规律。溃疡患者的胃像孩子一样怕“挨饿”也怕“撑”:长期空腹会让酸液直接浸泡溃疡面,暴饮暴食又像在新长的嫩肉上踩一脚。将“早餐-上午加餐-午餐-下午加餐-晚餐-睡前小点”拆成六小段,可让胃酸与食糜保持温和比例。第二条是“软、温、淡”。烹调时优先选择蒸、煮、炖,让米饭颗粒软糯,蔬菜纤维软烂;汤羹降温到手背不烫时再入口;盐、糖、辣椒、咖喱等调料尽量减半,甚至替换为香菇粉、迷迭香等天然香气。第三条是营养均衡。瘦肉、鸡蛋、豆制品为破损黏膜提供“砖瓦”;胡萝卜、南瓜、菠菜富含维生素A促进上皮修复;猕猴桃、橙子、花椰菜里的维生素C帮助胶原蛋白合成;亚麻籽油、深海鱼里的ω-3降低局部炎症;坚果和全麦面包补充微量元素锌与硒,像帮伤口刷上“防锈漆”。第四条是远离刺激。含酒精饮品、浓茶、咖啡、碳酸饮料、重油重辣的烧烤火锅都是黏膜的大敌。将它们统统搬出家中的常备清单,在便利店或聚餐场合也尽量选择替代品:无糖酸奶代替啤酒,温蜂蜜水代替冰可乐,花草茶代替浓普洱。为了让饮食计划更易执行,家人可以制定“星期菜单”。例如周一粥配蒸南瓜,周二藜麦炖鸡丁,周三鲜鱼豆腐羹……如此一来,购物清单与烹饪步骤固定下来,久而久之形成默契,饮食护理就会像刷牙一样成为自然动作。

作息与运动:让胃的生物钟“滴答”回正轨

胃黏膜的夜间修复时段在晚十点到凌晨两点之间,若此时仍在电脑前加班或刷视频,身体会误以为“白天还没结束”,刺激胃酸分泌。要帮助胃“按时下班”,可以在家推行“夜光计划”:晚上九点半关掉客厅大灯,改用暖色小台灯;电视机提前设定自动关机;把手机放在客厅充电,卧室只留闹钟。睡前半小时进行伸展、泡脚或阅读纸质书,都能让神经系统自然而然进入降频模式。运动方面,快走、瑜伽、八段锦、游泳都是“低冲击、高收益”的选项。每天积累三十分钟(可分段完成)即可显著改善胃肠蠕动,减少便秘与腹胀。若家里老人怕下楼滑倒,可在客厅铺一块防滑瑜伽垫做拉伸;年轻人则可以午休时间围着办公楼走十分钟,把零散时间“攒”出运动量。切记饭后至少等待一小时再运动,避免血液优先流向四肢,导致胃部供血不足而加重疼痛。

情绪、压力与社交:让心暖一点,胃就少疼一点

医学研究已证实,情绪紧张会通过大脑—肠道轴放大胃酸分泌并削弱血流供应,坏心情确实能让溃疡痛得更频繁。家庭成员若因为担心患者而反复追问“你怎么还不行?”反而会制造新的焦虑。与其嘘寒问暖到让对方窒息,不如创造“说与不说都自在”的氛围:每日饭后一起散步十分钟,说些不关健康的轻松话题,让溃疡患者从“被关注中心”退到“正常家人”角色。若患者喜欢手工,可以一起做拼图或烘焙;若喜欢绿植,则在阳台打造小花园,让“成就感激素”取代“压力激素”。同时,别让饮食忌口成为阻隔社交的高墙。邀请朋友到家举办“低刺激料理趴”:用蘑菇高汤替代火锅底料,用鸡胸肉片、蔬菜卷代替肥羊牛油,即可兼顾欢乐与健康。对擅长冥想或腹式呼吸训练的家庭,可每天早上与患者一起练三分钟“4-7-8呼吸”(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研究显示此法能迅速降低心率、抑制交感神经,为胃创造“酸少一点、血流多一点”的修复环境。

用药与复查:把医学方案落地到磁贴、提醒与小卡片

溃疡治疗通常需抑酸药、黏膜保护剂,若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还需两周左右的根除方案。药物一多就容易漏服、错服、提前停。最简单的方式是把每种药名、每日次数、最佳服用时段写在白板或笔记本,用彩色贴纸区分“早中晚睡前”,服完立即撕掉。这样的“视觉仪式”既满足完成感,也让家人一目了然提醒补漏。对年轻患者,可借助手机APP设置闹钟;对老年患者,则可准备一只带七格分装的小药盒,每晚睡前装好第二天的药。定期复查同样重要:一般幽门螺杆菌需在停药四周后复查呼气试验;溃疡较大或出血病史者需三至六个月复查胃镜。可将复查日期以“彩蛋”形式写进家庭日历,例如“10月16日胃镜+看场电影”,既提醒又弱化紧张。至于急性加重预案,最好把“红旗症状”——持续剧痛、大量呕血、黑便、冷汗——打印并贴在冰箱门,旁边列出急诊电话、叫车平台账号与医保卡放置处,保证任何人都能在第一时间应对。

长期防复发:让新习惯“长牙”,把旧诱因“搬家”

溃疡易复发的关键在于“旧习惯卷土重来”。家庭要做的是让健康新习惯在脑中“长牙”,一旦懈怠就轻咬提醒。可以用“21+90定律”——坚持21天养成初步习惯,再巩固90天让其稳定。把健康行为拆成小块:第一阶段只专注“准点吃早餐”;第二阶段加入“每天走6000步”;随后再叠加“晚十点后不用手机”。分步推进,比一次抱太多目标更不易失败。对外界诱因,则可以尝试“搬家”。喜欢夜宵的年轻患者,可把零食柜搬到最难够到的高层并放上写着“明早更香”的便利贴。家庭是情感与饮食共同输出的平台,当家人在言行上不断传递“我们陪你、我们也在做”的信号,患者就不会觉得自己是唯一需要克制的人。日子一天天过去,溃疡复发的间隔会越来越长,直到痛感在记忆里淡去。

结语

消化性溃疡的护理听起来像一张长清单:饮食、作息、运动、情绪、用药、复查……可当这些条目真正嵌进锅铲翻动的节奏、阳台洒水的午后、关灯前的深呼吸里,它们便不再是负担,而是生活本来的温度。家人不必成为医学专家,也不必时时监视,只需在日常里多一句“今天早点睡吧”、多一次“我来蒸鱼你少辛苦”,就能让患者感到被看见、被支持。要知道,胃黏膜的每一次更新都依赖稳定的外部环境;而稳定,正来自一餐一饭、一次散步、一次倾听——这些看似细碎,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最牢固的防线。愿所有家庭都能把“养胃”写进日历,也写进心里。当温柔的生活方式在屋檐下铺展开时,溃疡终会在春风里悄悄结痂,疼痛也会在笑声里悄然退场。

(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省市:上海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推荐阅读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护理要点
2024-12-02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