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玉夏
“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是世卫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但日常生活中,尤其在呼吸内科门诊,许多患者因感冒、咳嗽、支气管炎或肺炎等疾病就诊时,常常主动要求输液治疗,很多人都把医院当保健院、抗生素当消炎药,认为“输液好得快”“不输液病就好不了”。然而,这种观念并不科学,甚至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今天,我们就来纠正一些关于输液的常见错误认知。
错误认知一:“输液比吃药效果好,好得更快”
很多患者认为,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效果一定比口服药更好。事实上,对于大多数轻中度的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口服药物完全可以达到治疗效果。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卫健委均提倡“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输液虽然起效略快,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过度输液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如过敏、静脉炎等,甚至可能加重心脏或肾脏负担。
错误认知二:“不输液,病就好不了”
许多患者误认为,输液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终极手段”,其实不然。例如:普通病毒性感冒属于自限性疾病,通常5~7天可自愈,输液并不能缩短病程;轻症细菌感染(如部分支气管炎)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类)即可有效控制;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阻肺、哮喘)主要依靠吸入药物控制,输液并非常规治疗手段。只有严重感染(如重症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伴高热脱水)或无法口服药物时,才需考虑输液。
错误认知三:“输液可以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
部分患者认为输液可以“补充能量”“提高抵抗力”,甚至主动要求输注葡萄糖、维生素等。实际上:健康人完全可以通过饮食摄取足够营养,无需额外输液补充。盲目输注葡萄糖可能升高血糖,对糖尿病患者尤其危险。所谓的“增强免疫力”药物(如某些中成药注射剂)缺乏明确科学依据,反而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错误认知四:“上次输液好了,这次也必须输”
每个人的病情不同,上次输液有效,不代表这次也需要。医生会根据当前症状、血常规、影像学等评估是否需要输液。反复输液可能导致耐药性,甚至增加未来治疗难度。
输液的潜在风险
1.过敏反应:如抗生素、中药注射剂可能引发皮疹、休克。
2.静脉炎或感染:长期输液可能导致血管损伤或局部感染。
3.心脏负荷过重:心功能差的患者输液过多可能诱发心衰。
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输液
在呼吸科,医生通常会在以下情况考虑输液治疗:
1.严重感染或炎症
细菌性肺炎:如患者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血象明显升高,口服抗生素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静脉输注抗生素(如头孢类、青霉素类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能需要静脉抗生素治疗。
肺脓肿或脓胸:需静脉输注强效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2.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发热、大量出汗、进食困难的患者可能出现脱水,导致痰液黏稠难以咳出,此时可适当补液(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以稀释痰液、改善循环。
3.支气管哮喘或COPD急性发作
严重喘息发作时,若雾化吸入效果不佳,可能需要静脉输注糖皮质激素(如甲强龙)或氨茶碱以缓解气道痉挛。
4.营养支持或药物需求
长期患病、营养不良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补充营养(如氨基酸、脂肪乳);某些药物(如两性霉素B、更昔洛韦等)只能通过静脉给药。
输液是一种医疗手段,而非“万能药”。盲目要求输液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可能带来风险。正确的做法是:轻症优先选择口服药,给身体自我修复的时间。严格遵循医嘱,不自行要求输液或调整用药。重视日常护理,如多喝水、休息、合理饮食,比依赖输液更重要。
输液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标配”。它是医学手段之一,适用于特定病情和治疗需要,不能滥用。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应摒弃“输液好得快”“输液就是高级治疗”的误区,树立科学、理性的用药观念。医生会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遵循医嘱、配合治疗,才是康复的关键。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能让更多人认识到输液的真正意义,做到“用在该用时,不滥用、不误用”,让医疗资源更合理,也让身体更健康。
(单位:百色市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