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袁占国
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西医治疗以药物控制、手术干预为主,而中医凭借独特的辨证施治理论与丰富的方剂体系,在改善心脑血管病症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中医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分析,辨别疾病的证型,再选用合适的方剂,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医如何通过辨证施治,运用方剂改善心脑血管病症。
一、中医辨证施治:开启心脑血管健康之门
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亏虚、痰瘀阻滞等密切相关。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辨证”即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患者信息,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关系;“施治”则是依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选用合适的方剂。例如,同样是冠心病患者,有的表现为胸痛胸闷、舌苔白腻,属于痰浊闭阻证;有的表现为胸痛如刺、舌质紫暗,属于心血瘀阻证。不同证型,治疗方法与方剂选择截然不同,这就是中医“同病异治”的体现。
二、常见证型与经典方剂解析
(一)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心血瘀阻证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患者常出现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夜间疼痛加重,或伴有心悸、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症状。针对此证,中医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等多味中药组成,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君药;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为臣药;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二者一升一降,调和气血,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胸痛、头痛等症状,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二)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痰浊闭阻证患者多表现为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肢体沉重,舌苔白腻等。瓜蒌薤白半夏汤是治疗该证型的经典方剂。方中瓜蒌涤痰散结,宽胸利膈;薤白通阳散结,化痰散寒;半夏燥湿化痰。全方共奏通阳泄浊、豁痰宣痹之功,能有效改善因痰浊阻滞导致的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减轻胸闷、头晕等症状。临床使用时,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加入茯苓、陈皮等增强化痰祛湿之力。
(三)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气阴两虚证常见于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表现为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是常用方剂。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人参大补元气,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敛阴止汗,三药合用,益气养阴之力显著;人参养荣汤可温补气血,养心安神。两方合用,既能补充人体气阴,又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疾病进展。
三、中医方剂治疗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中医方剂治疗心脑血管病症,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人体脏腑功能、气血阴阳平衡,从根本上改善病症,且副作用相对较小。同时,中药方剂还可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不过,中医辨证施治对医生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患者切不可自行照方抓药,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中医师诊断开方。服用中药方剂时,要遵循医嘱,注意饮食禁忌,如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等,以免影响药效。
中医方剂凭借辨证施治的独特理论,为心脑血管病症的治疗提供了丰富且有效的方法。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让我们对中医治疗有更深入的认识,也为守护心脑血管健康增添了一份保障。但需牢记,疾病治疗应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好地对抗心脑血管疾病,拥抱健康生活。
(单位:张北县中医院,省市:河北省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