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秋冬咳嗽咳不停,是感冒没好,还是慢性肺病发作?
2025-03-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193

撰文/覃群婷

每到秋冬,门诊常见患者诉苦:“感冒两周了还咳”“夜里咳得睡不好”。很多人以为咳嗽只是感冒未愈,但如果持续超过3周或反复发作,可能已是慢性呼吸疾病在作怪。秋冬季气温骤降、空气干燥、病毒活跃,加上雾霾与过敏原刺激,容易诱发哮喘、慢阻肺、支气管炎等病的急性加重。此时,学会区分“普通感冒咳嗽”与“慢性肺病发作”,对及时就诊和正确处理至关重要。

咳嗽超过多久,不能再当感冒处理

感冒确实是咳嗽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但典型的感冒(包括流感)咳嗽通常持续7~10天左右,大多数人在两周内逐渐缓解。如果咳嗽持续超过三周以上,特别是伴随咳痰、气喘、胸闷,甚至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就需要引起重视。

医学上,将咳嗽按持续时间分为:急性咳嗽少于3周,多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相关;亚急性咳嗽3~8周,可能是感染后气道高反应状态;慢性咳嗽超过8周,需排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咽喉反流、肺结核等疾病。

感冒咳嗽和慢性肺病发作,有哪些不同

起病方式不同:普通感冒通常起病较急,伴有打喷嚏、鼻塞、流涕、咽痛、发热等症状,咳嗽是其中的一个表现,且多为干咳或轻度咳痰。而慢性肺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发作前往往有“前奏”,如天气变化、吸入冷空气、接触粉尘、劳累或感染诱发。发作时常出现剧烈咳嗽、黏痰增多、气喘、胸闷甚至憋气感。

咳嗽性质不同:感冒咳嗽多为短期干咳,咳痰不多;哮喘咳嗽呈阵发性,夜间或清晨加重,常伴喘息声;慢阻肺咳嗽常有长期吸烟史,咳痰多,晨起最明显;支气管扩张咳痰量大,有腥臭味,反复感染。

是否反复发作:如果每到秋冬、换季或受凉后都会出现类似咳嗽,且每次持续较久,基本可以排除普通感冒,更多考虑慢性气道疾病的反复诱发。

哪些慢性肺病在秋冬更容易“咳上身”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上吸烟者。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气喘,病情常在秋冬季加重。感染、冷空气、雾霾等都可能诱发急性加重,严重时可能呼吸衰竭。

支气管哮喘:不少人小时候有哮喘史,成年后咳嗽表现减轻,但一遇冷空气、感冒、剧烈运动,就又咳嗽喘不上气。秋冬是哮喘的高发期,空气干燥刺激气道收缩,诱发典型发作。

支气管扩张:表现为反复咳脓痰或带血痰、晨起咳嗽明显、反复肺部感染,部分患者合并慢性鼻窦炎。秋冬季感染高发,痰液黏稠不易排出,更易导致症状加重。

过敏性咳嗽:常表现为单纯咳嗽无痰、夜间或清晨加重,受冷空气、尘螨、花粉等影响。看似是“普通咳嗽”,实为过敏性气道反应,常被误当感冒治疗,延误诊断。

咳嗽不停时,该如何判断自己属于哪一类

如果你有以下情况之一,就需要警惕慢性肺病的可能:咳嗽持续3周以上;每年秋冬必咳,天气一冷就发作;伴随呼吸困难、气喘、胸闷;咳痰明显增多、颜色变黄或带血;晨起咳嗽重,甚至咳出大量痰;有吸烟史、慢性鼻炎、胃食管反流等病史;服用常规感冒药无明显改善。此时应尽快就医,接受肺功能检查、胸片或CT、血常规等相关检查。

如何科学应对秋冬季节的咳嗽

明确诊断,分型治疗:感冒相关咳嗽可短期对症治疗;哮喘、慢阻肺、支扩等应遵循规范治疗流程,部分可能需长期用药控制,如吸入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

坚持用药:慢性肺病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疾病,一旦确诊应规范随访管理,秋冬季特别要提前调整方案,避免病情加重。

避免诱发因素:减少外出吸入冷空气和雾霾,外出佩戴口罩;避免接触香烟、厨房油烟、粉尘等刺激性物质;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染。

接种疫苗:对慢阻肺患者、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感染引发的急性加重风险。

生活管理:戒烟、适度运动、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少呼吸道疾病发生。

秋冬咳嗽不是小事。别总以为“感冒没好”“天气一冷就这样”,持续咳嗽背后可能藏着慢性肺病。学会分辨普通咳嗽和病理性咳嗽,及早干预、规范治疗,远比忍一忍、拖一拖更明智。咳嗽不是病,但咳久了,就是信号。对自己多一份了解,换来的是更长久的健康呼吸。

(单位: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北科大首设“碳中和创新班”,培养模式如何实施?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