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媛媛
对于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肾衰竭患者而言,动静脉内瘘是“生命线”般的存在。它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人造通道,用于反复透析取血和回输,在维持生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条“生命通道”并非建成后就能高枕无忧,其维护和护理极其关键,一旦出现问题,轻则影响透析效果,重则危及生命。在日常护理中,一些不易察觉的隐形风险常被忽视,如穿刺部位处理不当、感染征兆识别不及时、肢体使用不当等,都会导致动静脉内瘘并发症。
什么是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是一种将动脉和静脉通过手术直接连接的方法,通常建立于患者的前臂或上臂。由于内瘘血流量充足、耐用性高、感染率低,是目前血液透析最优先选用的血管通路。相比人工血管或中心静脉导管,内瘘具有使用年限长、并发症少的优势。但内瘘建立成功仅仅是第一步,后续的护理与维护决定了它能否真正长期“服役”。
护理中的隐形风险在哪里
穿刺不规范:内瘘穿刺需反复进行,每周至少两到三次。若长期在同一部位穿刺,会造成局部血管壁损伤,逐渐形成动静脉瘤样扩张,血管变薄,甚至破裂出血。很多患者并不知道穿刺位需要“轮换”,护理人员若未及时指导,极易导致局部血管“报废”。
预防建议:实行“阶梯穿刺法”或“按钮穿刺法”,定期变换穿刺点,避免反复损伤同一血管段。同时,在穿刺前用手触摸血管状态,选择搏动强、无压痛的部位下针,避开已损伤区域。
肢体使用不当:有些患者在内瘘手臂承重、搬重物,甚至测血压、打针都在内瘘侧进行,这些行为都会增加内瘘血管压力,导致瘘口血流受阻,形成血栓。
预防建议:严格遵守“非瘘侧使用原则”。内瘘所在肢体应避免剧烈运动、压迫、注射或测血压,日常应注意保暖、防止受伤。睡觉时避免压迫内瘘侧手臂,减少夜间无意识损伤。
轻视初期征兆:内瘘发生狭窄或堵塞往往有先兆,如震颤减弱、回流变慢、穿刺困难、局部发红肿痛等。如果这些信号被忽略,可能在几天之内发展为完全闭塞,甚至需重新手术建立新内瘘。
预防建议:患者和护理人员要学会识别内瘘功能异常的“红灯”信号。每天用手触摸内瘘部位的震颤感,是否和之前一样连续、清晰。一旦震颤消失或变弱,应立即就医检查内瘘通畅性。
消毒不彻底:感染是内瘘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细菌侵入瘘口周围,可能引起败血症、瘘管化脓,甚至危及生命。多数感染源自穿刺前手部未洗净、穿刺针消毒不规范、伤口处理不及时等小细节。
预防建议:透析前后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穿刺部位彻底消毒,穿刺针一次性使用;穿刺完毕后,及时按压止血并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患者回家后不要随意揭开敷料,洗澡时避免水浸穿刺部位。
如何科学护理,降低并发症
定期监测与评估:定期进行内瘘超声检查,监测血流速度、管径变化、是否存在狭窄、瘤样扩张或血栓形成。许多问题在影像中早已显现,而临床症状尚不明显,早发现、早处理可延长内瘘寿命。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患者应掌握基本的自查技能,如每天摸震颤、看穿刺点有无红肿、留意血液回流速度是否正常。对于异常情况,应主动记录并告知透析护士或医生,避免“等到出问题才处理”。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建议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量活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更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以减缓血管硬化,防止瘘口狭窄。
增强护理团队协作:护士应在每次透析前认真评估穿刺部位,选择最合适的针头、穿刺角度和固定方式;透析结束后详细记录穿刺情况,建立“穿刺日志”,做到有迹可循。医生、护士和患者三方沟通顺畅,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保障。
动静脉内瘘不仅是一条血液通路,更是透析患者的生命保障。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潜在风险,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只有建立起科学、系统、标准化的护理体系,注重细节、防患未然,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内瘘使用年限,提升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对患者来说,掌握正确的护理知识不是额外负担,而是主动参与治疗、捍卫健康的基本能力。对医护人员而言,规范操作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守护患者生命线的底线。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人民医院
省市:河北省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