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佩佩
甲状腺肿块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当发现甲状腺肿块时,许多患者会陷入恐慌,担心其是否为恶性肿瘤,或急于寻求手术治疗。然而,绝大多数甲状腺肿块为良性病变,关键在于科学、系统的检查评估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了解正确的检查流程和治疗选择,不仅能避免过度恐慌,更能确保获得最适宜的医疗方案。
为什么会出现甲状腺肿块
甲状腺位于颈部前方,形似蝴蝶,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甲状腺肿块的形成原因多样,包括碘缺乏或过量、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环境污染、放射线暴露等。其中,碘营养状态的改变是最常见的诱因。当机体碘供应不足时,甲状腺会代偿性增生形成结节;而碘过量同样可能刺激甲状腺细胞异常增殖。此外,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波动,甲状腺肿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尤其在妊娠、哺乳期及更年期更为常见。
发现甲状腺肿块后应该关注哪些问题
当发现甲状腺肿块时,首要任务是明确肿块的性质、功能状态和治疗必要性。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肿块是良性还是恶性;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肿块大小及生长趋势;是否存在压迫症状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呼吸不畅;家族中是否有甲状腺癌或其他内分泌肿瘤病史。这些信息的获取需要通过系统的检查评估来实现,而非仅凭触诊或单一检查手段就下结论。
甲状腺肿块的系统检查策略是什么
详细的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询问肿块发现的时间、生长速度、伴随症状,以及既往疾病史、用药史、放射线接触史和家族史。进行体格检查时,医生会仔细触诊甲状腺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检查颈部淋巴结,评估声带功能等。硬质、固定、伴有淋巴结肿大的肿块恶性可能性较大,需要高度警惕。
甲状腺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评估甲状腺肿块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具有无创、便捷、准确度高的优点。超声能清晰显示肿块的大小、形状、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分布等特征,并可发现触诊无法发现的微小结节。根据TI-RADS分级系统,医生会对肿块的恶性风险进行评估。低回声、边界不清、微钙化、纵横比大于1、血流丰富等超声特征提示恶性可能性增加。
甲状腺功能检测
血清TSH、FT3、FT4检测是评估甲状腺功能状态的基础项目。TSH水平有助于筛选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患者:TSH正常或升高的患者,恶性风险相对较高;TSH抑制的患者,多为自主功能性结节,恶性风险较低。对于功能亢进的患者,还需要检测甲状腺抗体如TPOAb、TGAb、TRAb等。
细针穿刺活检术
对于超声提示恶性风险较高或直径大于1厘米的肿块,细针穿刺活检(FNA)是明确肿块性质的金标准。在超声引导下,使用细针抽取肿块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准确率可达85%~95%。FNA结果分为六个等级,从良性到恶性,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甲状腺肿块的治疗选择有哪些
良性肿块的处理策略
对于明确诊断为良性的小于4厘米的无症状肿块,通常采用定期随访观察。每6~12个月复查甲状腺超声和功能检测,监测肿块大小变化。如果肿块增大超过20%或出现恶性超声特征,需要重新评估。对于自主功能性结节引起的甲亢,可选择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
近年来,热消融技术(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逐渐成为部分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替代性治疗方式,特别适用于不愿手术或有手术禁忌的患者。其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不需住院,且可在局麻下完成。消融治疗通过高温使肿块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进而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多项研究显示,对于无功能性、无明显恶性风险的良性结节,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获得广泛认可,正逐步被纳入临床常规治疗选择。
可疑恶性或恶性肿块的治疗
一旦确诊为甲状腺癌或高度怀疑恶性,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根据肿瘤大小、位置、病理类型和患者年龄等因素,选择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或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放射性碘清甲治疗、TSH抑制治疗等辅助治疗。
手术适应证与时机选择
手术治疗适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恶性的肿块;直径大于4厘米的良性肿块;出现压迫症状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合并甲亢且药物治疗无效;患者强烈要求手术等情况。现代甲状腺手术技术不断发展,包括传统开放手术、腔镜辅助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术式。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