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钟万霖
怀孕是一段令人既幸福又充满期待的旅程。每一位准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平安健康地来到这个世界。而在整个孕期中,超声检查(俗称“B超”)是准妈妈们最常接触、也最关心的一个环节。每次检查时,准妈妈们都屏息期待医生将超声探头轻覆在腹部,当屏幕上浮现出那颗规律跳动的小小心脏,当看到藕节般的小胳膊小腿在羊水中轻轻挥舞。指尖不自觉地就会抚上腹部……直到医生说“胎儿发育正常”,那颗悬着的心,才终于像回巢的雏鸟安稳下来。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准妈妈会对超声检查感到困惑甚至紧张,比如会出现“整个孕期到底要做几次B超?”“做多了会不会影响胎儿?”“医生看不清是不是代表孩子有问题?”这些疑问,其实很常见,也很值得好好了解。
产科超声检查会不会影响胎儿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产科超声检查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医生“看清楚”宝宝的情况。它是一种利用超声波影像成像的方法,既不涉及辐射,也不引起疼痛,更不会对胎儿造成伤害,已广泛应用于孕期保健中。医学研究也证实,常规的产科超声在安全性上是有保障的,准妈妈们不需要过度担心。相比之下,忽视检查或者错过重要的检查时机,反而可能因未及时发现异常,增加了风险。
整个孕期要做几次B超
第一次接触B超,大多是在孕早期,目的是确认是否宫内妊娠,以及胚胎是否有心跳,来判断这是否是一场健康的开始。这时候,医生还会观察胚胎发育的进度,判断是不是符合孕周。如果胚胎太小或者位置异常,就需要进一步关注。虽然这个阶段超声还不能看出“宝宝的模样”,但它对医生判断妊娠状态非常重要,也能帮助准妈妈们安心。
到了孕中期,通常在孕18~24周,会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系统筛查”,俗称“大排畸”。这个检查时间大约持续30分钟甚至更长,医生会对胎儿的头部、心脏、脊柱四肢、内脏等多个结构进行逐一“扫描”,就像给宝宝做一遍全面的体检。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时候看超声特别有意思,因为不仅能看到清晰的轮廓,甚至能看到宝宝“打哈欠”或者“挥手”的样子。但这个阶段的重点并不是“看宝宝可不可爱”,而是排查结构异常,比如兔唇、心脏发育异常、严重脊柱裂等问题。如果发现可疑情况,医生会建议羊水穿刺、胎儿心脏彩超或核磁共振等进一步检查。当然,这并不是说宝宝一定有问题,而是更精细地了解情况,以便后续处理。
到了孕晚期,超声检查的重点又会有所不同。这时医生更关注的是胎儿的体重、胎位、羊水量、胎盘位置和功能等。比如发现羊水过少,可能建议孕妇多喝水;胎位不正,比如臀位,医生会提前和孕妇沟通分娩方式,避免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如果孕妇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情况,还可能会增加超声检查的频率,以便观察胎儿变化。
超声不能看出一切问题
超声检查中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超声能看出一切问题”,其实再先进的超声设备,也有它的“盲点”。比如某些染色体异常、代谢性疾病等,通过超声是无法判断的。一些微小的变化,如心脏室间隔小缺损、手指脚趾异常等也是难以发现的。某些胎儿的异常是“发育过程中的偶然”,即使之前所有检查都正常,也不能100%排除后期问题;反之,也有一些早期“看起来异常”的结构,随着胎儿发育逐渐变得正常。所以超声是整个产检的一部分,不能单凭一两次B超就下结论,医生会结合产妇的年龄、孕期情况、家族史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从准妈妈的角度来看,配合检查、按时产检,是孕期最重要的责任之一。除了提前了解检查流程,检查当天还可以穿宽松的衣服,按医嘱饮水或空腹,让整个检查过程更顺利。如果是在早孕或晚孕期,情绪容易波动,不妨提前做些放松练习,比如深呼吸、听轻音乐等,减少紧张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总的来说,产科超声检查既是医学的工具,也是准妈妈与宝宝之间早期沟通的“桥梁”。它不是一次冰冷的检查,而是每一位妈妈了解、守护宝宝的重要环节。理解它的意义,配合它的节奏,不盲目焦虑,才能让整个孕期更有信心,也更安心。未来的每一次心跳、每一次成长,都是从这一次次影像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单位:梅州市妇幼保健院,省市:广东省梅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