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戈洪国
急性心力衰竭(AHF)具有发病率高、再入院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新增200万例AHF患者,其中30天再入院率达25%,1年死亡率接近30%。急诊科作为AHF救治的首要环节,其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全程照护强调从急诊接诊到出院后随访的连续性管理,需整合快速评估、精准治疗、并发症预防、多学科协作及患者教育等核心环节。本文系统梳理AHF急诊全程照护要点。
一、急诊接诊与初步处理
快速识别与分诊
识别高危症状:突发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外周水肿伴低血压或休克表现。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4分或急诊分诊标准(如ESI分级为Ⅰ~Ⅱ级)需立即启动绿色通道。优先配置资源:确保患者5分钟内完成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10分钟内建立静脉通路。
初始急救措施
体位管理:半卧位或端坐位,下肢下垂减少回心血量。氧疗策略:SpO2<90%者予高流量鼻导管(6~8 L/min),合并CO2潴留者改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药物干预:硝酸甘油舌下含服(0.4~0.6 mg)或静脉滴注(起始剂量5~10μg/min),合并高血压者联用乌拉地尔。
二、动态监测与精准治疗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心电监护:重点关注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节律变化,每15分钟记录一次。容量状态评估:每日测量体重、颈静脉怒张程度、肺部啰音范围及下肢水肿情况。实验室检查:每6小时检测BNP/NT-proBNP、血乳酸、电解质及肾功能。
药物优化管理
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滴定至平均动脉压(MAP)降低10%~15%,或收缩压≥90mmHg。利尿剂应用:呋塞米静脉注射(20~40mg)后,根据尿量调整剂量,维持每日体重减轻0.5~1.0kg。正性肌力药物:低血压合并心源性休克者用多巴酚丁胺2~5μg/(kg·min)或左西孟旦。
三、并发症预防与多学科协作
高危并发症防控
心律失常监测:持续心电监护,预防性使用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1mg/min维持)减少室性心律失常风险。感染预防:执行无菌操作,每日评估肺部体征,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深静脉血栓预防:机械性加压装置联合低分子肝素。
多学科团队协作
急诊科医师联合心内科、重症医学科制定个体化方案,24小时内完成超声心动图评估。营养科介入:低盐饮食(<2 g/d)、限水(1.5~2.0 L/d),合并低钠血症者补充托伐普坦。康复科介入:病情稳定后24小时内启动床旁肢体主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
四、患者教育与出院准备
自我管理培训
症状识别:教患者每日监测体重、尿量及下肢水肿,识别心力衰竭加重信号。用药指导:强调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长期用药依从性。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乙醇摄入<20 g/d)、控制血压(<130/80 mmHg)及血糖(HbA1c<7%)。
出院计划制定
过渡护理:出院前48小时完成社区医疗衔接,预约心衰门诊随访(出院后7~10天)。心理支持:筛查焦虑/抑郁状态(PHQ-9评分≥10分者转介心理科)。紧急预案:发放心力衰竭急救卡,包含急诊联系方式、用药清单及就近医疗中心地址。
五、长期随访与质量改进
结构化随访体系
电话随访: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症状及用药依从性调查。远程监测:利用可穿戴设备监测心率、血压及体重,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预警。再入院预测模型:应用MEESSI-AHF评分识别高危患者,提前干预可纠正因素。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定期审计:每季度分析患者平均住院日、30天再入院率及死亡率等。循证实践更新:根据最新指南(如2025 ESC心力衰竭指南)调整护理流程,开展多中心质量改善项目。
急性心力衰竭的全程照护需构建急诊快速响应、精准治疗、并发症防控、多学科协作及长期随访的闭环管理体系。通过优化护理路径、强化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完善社区-医院联动机制,可降低再入院率及死亡率。未来,需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在AHF护理中的应用,推动急诊护理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单位:承德市中心医院,省市:河北省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