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侯丹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监测血糖和控制血糖水平是管理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那么,糖尿病患者该如何科学地监测血糖,血糖控制在什么范围才算是理想呢?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如何监测血糖
1.血糖监测的频率
血糖未达标或病情不稳定:此时患者的血糖波动较大,需要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建议每天测量血糖4~7次,涵盖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以及睡前血糖。通过多次测量,可以全面了解血糖在一天内的变化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血糖达标且病情稳定:当血糖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且病情稳定时,可适当减少监测频率。每周测量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即可,但仍需定期进行全面的血糖监测。
2.血糖监测的时间点
空腹血糖: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次日早餐前测得的血糖值。它反映了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血糖水平,对于评估胰岛功能和前一天晚上的用药剂量是否合适有重要意义。测量空腹血糖一般在早晨6:00~8:00进行,测量前不要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也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餐后血糖:通常指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到2小时后开始测量。餐后血糖能反映患者进食及降糖药物的使用是否合理,对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睡前血糖:一般在晚上睡觉前测量,其目的是了解睡前血糖水平,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如果睡前血糖过低,可能需要在睡前适量加餐;如果睡前血糖过高,则要考虑调整晚餐前的降糖药物剂量。
随机血糖:在任意时间测量的血糖值。当患者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或者感觉头晕、乏力等可能血糖升高的情况时,应及时测量随机血糖,以便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3.血糖监测的方法
家用血糖仪:这是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血糖监测工具。使用时,先将采血针安装在采血笔上,然后用酒精消毒手指,待酒精完全挥发后,用采血笔刺破手指取血,将血液滴在试纸上,血糖仪会在数秒内显示出血糖值。使用家用血糖仪时,要注意定期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它可以连续监测皮下组织间葡萄糖浓度,能提供更全面的血糖信息,包括血糖波动的情况和趋势。该系统需要将探头植入皮下,一般可以连续监测72小时,适合血糖波动较大、需要精细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
血糖控制的理想范围
1.一般成年糖尿病患者
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较为理想。在此范围内,既能保证身体各器官的能量供应,又能避免血糖过高对血管和神经造成损害。
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0.0mmol/L,最好能控制在4.4~8.0mmol/L。这样可以减少血糖波动,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糖化血红蛋白:它反映了患者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建议控制在<7.0%。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低,说明血糖控制越稳定,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就越小。
2.特殊人群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血糖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宽。空腹血糖可控制在7.0~9.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8.0~11.0mmol/L 左右,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7.5%。
儿童和青少年:为了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血糖控制标准相对更严格。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0~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
孕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要求更为严格。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3~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严格控制孕期血糖,有助于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糖监测方法和频率,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同时,要定期到医院复诊,与医生沟通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单位:利津县中医院(利津县第二人民医院),省市:山东省东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