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左淑芬
在临床治疗里,中心静脉导管(CVC)是重要的器具,通过穿刺颈内静脉等置入上、下腔静脉,为需长期输液、化疗等患者提供便捷静脉通路,保障治疗。但导管堵塞是常见的棘手问题,会影响治疗、增加患者痛苦风险。本文将介绍实用的“三步疏通法”,帮助患者解决导管堵塞这一难题,保障后续治疗顺利开展。
第一步:评估与初步处理
当发现中心静脉导管出现输液速度变慢、无法回抽血液等堵塞迹象时,护士需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评估涵盖导管是否存在折叠、扭曲等机械性堵管因素,以及患者体位不当、血液高凝状态等情况。通过检查导管敷料固定、体外走行是否顺畅,询问患者活动与身体状况,初步判断堵塞原因。若评估发现导管折叠、扭曲,护士应立即更换敷料,轻轻调整导管位置使其恢复走行,有时简单处理就能让导管重新通畅。同时,要注意患者体位,头低脚高位或身体过度弯曲可能使导管受压,影响液体输注,此时护士应协助患者调整到合适的体位,如抬高头部。在初步处理时,护士还可尝试用生理盐水冲洗,小心抽拉和推送活塞观察疏通情况。生理盐水冲洗温和常用,能冲刷导管内壁,冲走小颗粒、血凝块等恢复通畅,但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致导管损伤或破裂,若多次冲洗无效则需进一步处理。
第二步:药物溶栓处理
当生理盐水冲洗无法解决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问题时,需考虑药物溶栓处理,临床上常用尿激酶和阿替普酶等。这些药物能竞争性作用于纤溶酶形成纤溶酶,降解血栓中纤维蛋白原及凝块,促进血栓溶解使导管畅通。以尿激酶为例,其溶栓效果与剂量相关,可采用“三通-负压吸引法”或“注射器-负压吸引法”间歇溶栓治疗。“三通-负压吸引法”需取PICC三通导管,按特定方式连接各部件,通过回抽盐水注射器活塞形成负压吸入尿激酶,连续操作10次,间隔20min后重复,直至导管再通。“注射器-负压吸引法”则是取PICC导管连接尿激酶注射器,回抽活塞形成负压吸入尿激酶,同样操作10次、间隔20min后重复,直至导管相通。研究发现,对于PICC导管堵塞患者,10000U/ml尿激酶配置液+“注射器-负压吸引法”相较5000U/ml配置液+“三通-负压吸引法”,能提高再通率、缩短再通时间、降低耗材费用、增强操作舒适感。不过,使用溶栓药物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准确掌握剂量和方法,因其有风险,使用不当可能致血栓脱落引发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溶栓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导管情况,异常立即停溶栓并处理。
第三步:机械或更换导管处理
如果经过药物溶栓处理后,导管仍然无法恢复通畅,那就需要考虑采用机械方法或更换导管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机械装置来移除阻塞物。如有适当设备和专业人员,可考虑使用导丝或导管刷进行清理。导丝是一种细长的金属丝,它可以沿着导管内壁进入堵塞部位,通过机械作用将堵塞物推开或取出。导管刷则是一种带有刷毛的装置,它可以在导管内来回刷动,将附着在导管内壁的堵塞物刷掉。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机械方法清理导管时,操作时要非常谨慎,避免对导管造成损伤,导致导管破裂或穿孔。
当上述方法均无效或者使用不当可能造成危险时,就需要考虑更换中心静脉导管了。更换导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操作,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护士应协助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消毒、铺巾等。在更换导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感染及进一步并发症的发生。更换导管后,要再次对导管进行评估,确保其通畅性和功能正常。同时,要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更换导管的原因和注意事项,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结语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虽然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但只要掌握正确的“三步疏通法”,并做好预防工作,就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导管堵塞问题,保障患者的治疗顺利进行,减少患者的痛苦和风险。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共同维护中心静脉导管的通畅和功能正常。
(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省市:河北省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