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晓红
在体检或就医过程中,不少人拿到检验报告后,看到“类风湿因子阳性”这一结果,顿时忧心忡忡,担心自己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然而,类风湿因子阳性并不等同于类风湿关节炎,这背后隐藏着许多真相。
类风湿因子究竟是什么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最早于1937年由埃里克·瓦勒教授在关节畸形的患者血清中发现。它本质上是异常免疫球蛋白,主要有IgG型、IgA型和IgM型,临床上常检测的是IgM型。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能够精准识别自身组织和外来病原体,维持机体的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出现紊乱,产生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类风湿因子就是其中之一。
当类风湿因子水平升高时,提示可能存在自身免疫反应。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由于体内免疫系统紊乱,会产生大量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约60%~8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可以检测出类风湿因子,但仍有部分患者类风湿因子始终为阴性。此外,正常人群中也有一定比例的人会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年轻人的阳性率约1%,随着年龄增长,阳性率逐渐增加,70岁以上老年人阳性率可达5%~25%。
类风湿因子阳性与多种疾病相关
类风湿因子阳性并非类风湿关节炎所特有,它还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除了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冷球蛋白血症等患者,也可能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例如,干燥综合征的类风湿因子阳性率甚至高于类风湿关节炎。这些疾病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其发病机制都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导致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在感染性疾病方面,某些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也可能导致类风湿因子阳性。常见的有慢性肝病,如乙肝、丙肝,结核杆菌或梅毒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当人体感染这些病原体后,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在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免疫调节失衡,产生类风湿因子等自身抗体。此外,一些非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肿瘤,也可能与类风湿因子阳性有关。肿瘤细胞可能会释放一些物质,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类风湿因子水平升高。
仅凭类风湿因子阳性不能确诊类风湿关节炎
诊断类风湿关节炎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类风湿因子阳性只是其中的一个参考指标,不能仅凭这一结果就确诊。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关节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缓解因素等,还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关节是否有肿胀、压痛、畸形等情况。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除了类风湿因子,还会检测其他炎症指标和自身抗体如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阳性结果有助于早期诊断。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可以反映体内炎症活动的程度。影像学检查如X光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关节的损伤情况,MRI或超声检查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关节炎症和滑膜病变。
正确看待类风湿因子阳性结果
当检验报告显示类风湿因子阳性时,无需过度恐慌。对于没有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类风湿关节炎症状的人群,即使类风湿因子阳性,也不一定是疾病状态。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尤其是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系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导致类风湿因子阳性。此时,可以定期复查,密切关注身体变化。
如果同时伴有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症状,如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各项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对于已经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积极进行治疗。目前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主要有药物、物理治疗及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是关键,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或靶向合成DMARDs等。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瑜伽,能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功能。生活方式上,减轻体重、规律运动、保持良好睡眠,可减轻炎症、提升生活质量。
(单位:晋州市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晋州市)